劉律廷
主持人語:
如今不少家長都特別重視孩子的才藝培養,從幼兒園階段就讓孩子報各種特長班。然而,因為對興趣班、特長班的底細不了解,有的家長花費了大量金錢和精力,卻并未達到預期目的。也有一些家長,因為給孩子報班的心態不當,急功近利,扼殺了孩子的興趣與天分。本期我們就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希望幫助廣大家長在孩子學藝之路上明察秋毫、理智客觀,做出正確的抉擇。
女兒學琴擇師的歷程
(陳女士,35歲,西安音樂學院教師)
我和愛人都是搞音樂的,朋友們認為我女兒慧慧從小學樂器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卻認為學樂器與學音樂是兩碼事兒,只有音樂是孩子必需的。幼兒時期應培養孩子欣賞音樂之美,開發孩子的智商與情商;而樂器培訓,則必須等孩子身體發育到一定階段之后。
我堅持讓女兒睡前聽古典音樂,鼓勵她隨樂曲做律動。在聽力、認知發育最旺盛的三四歲,我帶女兒進行簡單的識譜、試唱、練耳等訓練。一直到6歲,沒人教她任何樂器。因為我身邊的很多朋友抱著“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的心態讓孩子學琴,然而伴隨著身邊人一窩蜂地考級,他們的心態會逐漸功利化。我看到很多被逼考過十級的孩子,卻失去了對音樂的靈感與激情。
所以,當慧慧看別人彈奏越來越入迷,整天央求學琴時,我們保持冷靜。直到她7歲時,發自內心地愿意“付出代價”——用壓歲錢付學費、犧牲玩玩具的時間——學習樂器時,我們才同意讓她學。
由于我和愛人工作都很忙,我們決定讓女兒拜師學藝。幼兒課外音樂教育,無非三種求學渠道:第一,找專業老師;第二,找各種培訓機構;第三,找大學音樂系的在校生。
音樂學院的專業老師固然好,但門檻高、費用高;培訓機構魚龍混雜、老師流動性大,教學方式與方法不連貫。所以,我選擇第三種渠道,從認識的學生中給女兒請一位老師。
音樂學院本科高年級以上的學生,專業水平過硬,技術不比培訓機構的老師差。然而,我要考察他們的溝通能力,觀察他們的人品與責任心。
我愿意出比普通學生家教高一些的學費,但前提是先試講兩三節課。

慧慧年紀小,耐性差,學習時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我試過的前兩位老師,一位失去了耐心,不住地暗示慧慧“你在浪費時間,浪費父母的學費”;另一位則完全放任,隨著孩子岔開話題,一節課專注授課的時間不足10分鐘。
第三位老師叫李蕓,是音樂教育系的研究生。她因為要輔導上小學的弟弟做功課,所以懂得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她像大姐姐一樣跟慧慧溝通,能跟慧慧約法三章,并用“課后講故事”等方法激勵慧慧。她授課的方式生動活潑,符合幼兒心理。
慧慧跟李蕓學了兩年多,除了學習技能之外,也跟她一起去聽音樂會、觀賞畢業生演出或嘗試其他樂器。李蕓傾注了很多心血,教得非常系統認真。
李蕓跟慧慧灌輸一種思想:“很多人覺得練琴很累很枯燥,但我有興趣就能把練琴變成一種享受。我每天愉快地在琴房里練幾個小時,并不覺得累,是因為我在和音樂進行愉快的交流。”
在李蕓的影響下,慧慧逐漸體會到音樂的美好,練琴主動自覺。李蕓畢業回老家工作后,也經常跟慧慧視頻聊天,囑咐她要按時練琴,持之以恒,詢問她近來練琴有什么收獲。
慧慧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希望將來進入音樂學院附中讀書。我便帶她拜師于我的老師——音樂學院的孫教授。孫教授的很多學生都很杰出,慧慧跟他們一比就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不再為自己展露的才能而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勤奮刻苦。
回顧慧慧在10歲之前的學藝路,我覺得,孩子的啟蒙老師不一定要技術特別高超,卻要基本功扎實、教學嚴格連貫、會為孩子立界限樹規矩,不為孩子后續學習埋下隱患。老師還要富有激情與活力,充滿關愛,不斷激勵孩子。
這樣的老師會在孩子的心田埋下藝術的種子,說不定哪一天這顆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于這一點,愛因斯坦的回憶錄上有類似故事,愛因斯坦說:“我在6到14歲之間上過小提琴課,但老師都不是那種讓音樂凌駕于機械訓練之上的人。我快13歲才正式開始學琴,主要是因為我愛上了莫扎特的奏鳴曲。為了讓那些精致超凡的美妙樂音重現到某種程度,我非得改善我的琴藝不可……我基本相信,愛,是比責任感更好的老師。”
在我看來,藝術學習是一個“帶著蝸牛散步”的過程,老師一定要充滿責任感。藝術老師魚龍混雜,家長要在報班或擇師時擦亮眼睛。有的老師要求家長“陪讀”到一定程度,每堂課記錄,回家后逼孩子“扣譜”;有的老師為牟利而將原本兩三節課的內容拉長到七八節課;也有的老師只看重考級成績,讓孩子在不理解曲子、不懂意境的情況下亂彈……這些庸師都要警惕!
音樂教育具有系統性。頻繁更換老師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我鼓勵琴童家長們咨詢專業人士,為孩子學藝做出長期、系統的整體規劃,然后謹慎地選擇老師,選擇同伴,選擇學習環境!
在體育興趣班里繞的彎路
(王先生,38歲,公務員)
我女兒雅熙從小體弱多病,我希望她多鍛煉身體。在她7歲那年,我給她報了第一個興趣班——跆拳道。跆拳道班廣告宣傳單上的“跆拳道精神”是“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這種精神正好適合嬌滴滴、怕吃苦的雅熙。
雅熙參加的是8人小班,教練是國技院黑帶4段。我們對道館很放心,只負責接送,從沒陪她上過課。
剛開始時,雅熙很有興趣,時常在家里比畫。可上了三次課以后,雅熙漸漸地不愿意再去了,對我們說:“老師好兇啊!沒有禮貌!他說我笨,像只熊貓。”
說實話,雅熙體重超標,身體柔韌性不太好,有點笨手笨腳。這也正是我想讓她鍛煉身體的原因。我認為“嚴師出高徒,孩子需要一點挫折教育”,就威逼利誘她繼續上課。
再后來,雅熙告訴我“老師換來換去”。當我去道館調查時發現,其他家長也在投訴——原來道館之前許諾的教練老師只掛個名,每次給孩子上課的人都是從體校招來的專科生(大都還不是跆拳道專業)。
這些男孩做各種打雜的工作,要發傳單、搞衛生,對道館的管理與薪酬充滿怨氣。他們文化素質不高,難免在上課時帶著負面情緒,講臟話、訓斥學生,甚至打人……
從道館退班后,我琢磨著給雅熙請“一對一”的體育老師。我在健身房里聘請了一位姓陳的私人教練。我和陳教練認識多年,關系不錯,他在我們小區收了很多打羽毛球的學員,包括很多小學生。
我希望陳教練帶雅熙做一些體能訓練,教會她打羽毛球。陳教練的體能訓練收效不錯,雅熙瘦了一點,跳繩成績也提高了不少。然而,在打球的技術上雅熙卻一直沒有進步。
我觀察過陳教練的授課:動作很標準、嫻熟;教的方法有板有眼,其他學生進步很快。但雅熙在練習的時候頻頻受挫,陳教練多次糾正仍無效時,難免失望,常說:“你為什么做不對?”“應該這樣,不是這樣!”……一段時間后,雅熙覺得打羽毛球真是一件苦差事,又打了退堂鼓。
這時候,雅熙的學校開展了“體育素質選修課活動”,每位學生必須在“跆拳道、踢毽子、羽毛球、輪滑、跳繩”等課程里選一項。雅熙的好朋友們都選了輪滑班,她也跟著報了名。
輪滑班里,一個體育老師要教50多個孩子。他在示范講解之后,將孩子們分組,讓高年級的孩子帶低年級的孩子。這種學習過程主要靠孩子自己摸索,大多數孩子在摔幾跤之后基本學會了輪滑。然而,雅熙膽子小,怕摔跤,總是小心翼翼地試啊試,一直學不會。
期末體育考試讓雅熙倍感挫折,回家哭了一場。她問我:“爸爸,我是不是運動弱智,缺少體育細胞?為什么輪滑班就我一個人不及格?”我一邊安慰鼓勵她,一邊琢磨著再為她請老師。
在一次散步時,我愛人發現附近超市門前的廣場上有大學生們勤工儉學辦的輪滑班。只要付一定學費,就“包教會孩子”。
介紹雅熙的情況之后,對方的組織者給她配了一位小柳老師。小柳老師是大二的學生,陽光熱情,很有親和力。他知道雅熙怕摔,就故意表演各種各樣的摔跤動作給她看,直到她捧腹大笑。訓練的時候,他鼓勵雅熙將注意力放在前方,不要刻意模仿老師,也不要擔心自己的失誤。雅熙練習時,他用手機拍下來,然后把視頻播放給她看,指出錯誤的動作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雅熙一邊看自己輪滑的視頻,一邊琢磨自己動作與老師示范的差距,很快就琢磨出了門道,進步飛快。
一個暑假的訓練,讓雅熙可以穩穩當當地輪滑,還能做幾個花樣動作。這讓她信心大增,迫不及待地要去給學校的小伙伴們“秀”一下。
現在,只要天氣好,輪滑班每晚都訓練。雅熙經常去玩,跟著小柳老師學更高難度的動作。
回想一下,課外學輪滑這事兒,我們花了最少的學費,卻取得了最好的效果,更加重要的是,雅熙找到了自信與興趣!
為孩子選擇合適的藝術老師
(劉教授,兒童心理學專家)
選擇藝術類興趣班,要參考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特點。在幼兒園階段,藝術學習以開發智力、培養思維能力和良好習慣為主要目的。家長可以讓孩子廣泛涉獵,發現最適合孩子興趣和天賦的藝術形式。而孩子學藝,找對老師比找對培訓機構更重要。一般來說,好老師都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首先,有過硬的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對于“基礎硬件”的考察,家長們可通過查看學歷證書、考察工作單位、聽試講等方式,還要參考其他家長的評價,觀察其他學生的水平,從而衡量老師的授課效果。
案例中的陳女士是專業音樂人士,她“先試課再聘用”的方式值得借鑒。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家長要像陳女士那樣知道自己孩子的薄弱環節,才能“有的放矢”地選擇老師。
其次,好老師懂得兒童心理,尊重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學習規律。好的老師總在觀察孩子,他知道兒童“只能模仿那些他們能夠做出來的動作,而不是模仿老師們爐火純青的動作”。
王先生的案例很有意義。優秀的成人健身教練并不一定適合孩子。那位最適合雅熙的輪滑老師一直在觀察孩子,而不是讓孩子看他、模仿他。可以說,好老師一直在看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拼命看他。美國的戴維·埃爾金德教授在《游戲的力量》一書中說:“讓孩子仔細看,是干擾孩子自主學習的罪魁禍首……與幼兒學習經驗最接近的比喻是好像成人初次造訪一個陌生的國家,尤其是一個與我們自己文化迥異的國家。對嬰幼兒來說,這個世界是他們初次透過感官經歷的新國度,他們需要時間,用自己的時間和步調來探索發現這個新世界。所以,老師強調讓幼兒‘看我,和‘仔細看我,都是錯誤的方法。”
我也有一段親身經歷:我曾帶著5歲的孫子參加某知名的藝術教育機構的免費公開課。畢業于美院的代課老師向孩子們展示一幅圖后,一遍一遍地問孩子:“你們看到了什么?”孩子們給出了各種答案,可她沒有鼓勵或肯定發言的孩子,而是要大家繼續看。孩子們的注意力有限,在得不到老師的回應之后便開始東張西望。最后那位老師給出了標準答案:“這是一張大馬哈魚的圖片。”聽到答案,就連我家酷愛動物的孫子也感到挫敗。接下來,她用手在桌面上一步一步地教畫,并用投影燈將她手上的動作放大到屏幕上。孩子們卻心不在焉地觀察著教室的布置、家長的表情以及課桌的顏色,對老師的講授完全忽視。
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無法理解什么是“一張某某的圖片”的抽象事實。這位老師既沒有抓住孩子的注意力,采取的教學方式也不符合幼兒心理認知水平——讓學齡前兒童具有較高層次的概念簡直是“揠苗助長”。
再次,好老師絕不“販賣知識和技能”,而是傳遞“熱愛和激情”。他需要充滿觀察幼兒的熱情,具備啟發幼兒的能力,能以孩子的眼光與感知來看待問題,啟發孩子的興趣。他需要知道孩子的世界直觀而獨特,無法理解成人的“學習目標”,所以需要從“水、火、空氣、土壤、動植物”等自然元素入手讓孩子們獲得新奇刺激的經驗,不斷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比如,好的音樂老師跟孩子先玩敲擊的游戲,給他提供木、銅、不銹鋼等不同材質的湯匙等工具和各種容量的水杯,當孩子發現敲水杯發出“音樂”時,老師再給他聽名曲,循序漸進地進行音樂熏陶。好的美術老師讓孩子觀察一滴墨水在宣紙上洇開的樣子,讓他們觸摸毛筆,用柔軟的筆頭在手掌上畫畫。充滿想象力的老師啟發孩子用自己的發梢畫畫,欣賞朝暉云翳、星空落日,鼓勵孩子天馬行空地作畫。好的體育老師將人格培養與體格鍛煉結合起來,具有人格魅力與文化底蘊……
總之,報班重在擇師,只有找對了老師,孩子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