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 1966,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
1949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父親(白崇禧)由海南島海口飛到臺灣。但父親在臺灣并未擔任要職,過了17年平淡的日子。身為陸軍一級上將,此為終身職,父親在臺時期,表面上享有一級上將的待遇,事實上卻遭情治人員暗地監控跟蹤。對此,父親極為憤懣,還曾密函蔣介石詰問原由。
向蔣介石“逼宮”
1949年元旦,蔣介石在南京宣告引退,至1950年3月1日于臺北宣布復職,這一年零三個月期間,中國大陸以至臺灣經歷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動———國民黨在大陸失去政權,飄零遷臺。
1948年12月,“徐蚌會戰”完結,國民黨軍隊潰敗,60萬精英盡失,全國震動。基于國際及內部的壓力,蔣介石預備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與中共和談。
父親(本文作者白先勇,白崇禧之子)于12月24日由漢口發出《亥敬》電,致蔣介石:
民心代表軍心,民氣猶如士氣。默察近日民心離散,消沉,遂使軍事失利,主力兵團損失殆盡。倘無喘息整補之機會,則無論如何犧牲,亦無救于各個之崩潰。言念及此,憂心如焚。崇禧辱承知遇,垂二十余年,當茲存亡危急之秋,不能再有片刻猶豫之時。倘知而不言,或言而不盡,對國家為不忠,對民族為不孝。故敢不避斧鉞,披肝瀝膽,上瀆鈞聽,并貢芻蕘:
一、相機將真正謀和誠意轉知美國,請美、英、蘇出面調處,共同斡旋和平。
二、由民意機關向對方呼吁和平,恢復和平談判。
三、雙方軍隊應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解決。并望乘京滬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對內對外和談部署,爭取時間。上述獻議是否可行,仍候鈞裁示遵。
父親寫這封電報的時空背景及動機———“徐蚌會戰”后,國民黨軍隊失去戰斗主力,已無法與共產黨軍隊對抗,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父親當時認為唯一能化解覆亡危機的辦法,就是敦請美國出面,由國際調停國共內戰。當然,與中共談和,蔣介石必須先下野。蔣雖有引退之議,但遲遲未定,而形勢急如星火,共產黨軍隊渡江在即,所以父親才“不避斧鉞”發出《亥敬》電。電文語氣十分沉痛,完全是在為“國家”、“民族”找一線生機。這封電報引起很大風波,被外界傳為父親向蔣“逼宮”。但蔣介石自己提議引退在先,而電文中并無對蔣不敬之語,國家傾覆之際,下屬獻策,亦屬肺腑之言。
1949年12月5日,“代總統”李宗仁赴美不歸。父親認為,李宗仁的階段性任務已了,應該將“總統”職位歸還蔣介石。父親數度電李宗仁,勸其返臺交代,李拒絕,父親對李此舉頗不諒解。蔣介石在臺復職,父親是擁護的,所以參加復職典禮。
父親對蔣介石之進退,完全看國家大勢所需而定,并非如一般傳言拘泥于個人恩怨。父親一生,一直把家國利益放在個人得失之前。
勸陳誠“養體養望”
1954年3月,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陳誠競選“副總統”,請父親幫忙拉票。
北伐期間,父親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時,陳誠任團長??箲鹌陂g,兩人多次合作,如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等。國共內戰時,父親任“國防部長”,陳誠為“參謀總長”,兩人也有意見不合、職權沖突之時。
陳誠當選“副總統”后,蔣介石要他兼“行政院長”,他親自來探望父親,征詢意見。陳誠患胃病,動過手術,肝也有毛病,父親勸他要“養體養望”。父親講了這樣一番話:“我們將來的目的,不是老死臺灣……副座責任加重,現在把身體弄壞了將來吃不消。其次要養望,‘副元首希望威望一天天增高,不要損害他。譬如,在‘憲法中‘行政院長是‘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如兼‘行政院長,要對‘立法院負責?!姓翰繉俸芏?,你對你自己有信心,但誰敢保證底下個個好?出了事,‘立法院要質詢、‘監察院要彈劾、‘懲戒委員會要懲戒,這都牽涉到本身,難免有‘用人不當、監督不嚴之責,有損威望。”
父親已不在其位,陳誠其實大可不必登門請教。大概陳誠認為父親是說真話的人,意見值得尊重,父親對陳誠那番忠言,出自肺腑。他認為,陳誠是將來接大位的人,“養體養望”為重。父親不贊成陳誠兼任“行政院長”,陳自己也并不想兼,但最后還是無法推辭。1965年,陳誠病故,享年67歲。父親認為,陳誠病故因其兼任“行政院長”,操勞過度。
父親與陳誠,或因派系不同,看法時有相左,但面臨家國大是大非,個人私見皆可拋開一邊,這就是他們那一輩的風范。
受到情治人員監控
1956年,父親南下新竹、臺南狩獵,發覺座車后面有一部軍用吉普車一直跟蹤,后來進一步發現,無論走到哪里,赴清真寺禮拜、開會、訪友,任何活動,那部吉普車如影隨形,總是緊跟在后。父親因此判斷,本身已受到情治人員監控,乃于同年5月2日,親筆手抄密函一封,致蔣介石,信中表明立場,并陳述30多年來忠于黨國的歷史,然后向蔣質問遣派情治人員跟蹤監控的原由。
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父親入臺,原抱著與共存亡之決心,未料一片赤忱,卻遭疑忌,堂堂“四星上將”,當局竟暗地派遣特務跟蹤,父親心中憤慨,可想而知。這就是他在臺灣生活極不愉快的癥結。父親一向厭惡特務政治,治理廣西時,嚴禁中央特務在廣西活動。他曾批評明朝皇帝仰仗東廠、錦衣衛、宦官監軍之不當,認為此乃明朝敗亡原因之一,而他自己晚年卻遭特務長年騷擾,亦是絕大諷刺。
父親在臺灣任職“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并無實權,而且他自己言行謹慎,與海外桂系勢力沒有聯絡,對當局并不構成威脅。1947年“二·二八”事件,蔣介石派父親入臺宣撫,父親善后停損措施得宜,及時搭救不少臨刑臺籍人士,因此在臺灣民眾之間有一定的聲望。父親入臺后,仍有不少臺籍人士與父親保持來往,這恐怕才是父親招忌的主要原因。
父親致蔣介石密函,由張群轉呈,并有副本遞給陳誠。陳誠親自向父親解釋:“便衣人員是保護你的。我也有人跟隨?!?/p>
“你現在是‘副總統,當然有此需要,我并無此必要?!备赣H回答。
可是,那輛吉普車卻仍舊一直緊緊跟隨父親,到他逝世。
那時,臺灣正處于“白色恐怖”時期,風聲鶴唳。國民黨敗退臺灣,防衛心過強,無端制造假想敵,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以父親這樣一位功在黨國的百戰將軍,最后竟需動用情治人員監控跟蹤,豈不可悲?
賴阿通是父親的臺灣獵友,新竹客家人士,在臺北鄭州街經營一家漁獵用具商店。父親常去購買獵槍子彈,因此結識,變成獵友。賴阿通常陪父親到桃園、新竹、花蓮狩獵。
1958年,賴阿通突然被“警備總部”逮捕入獄,罪名不明,大約是走私軍火之類。賴家向父親求援,父親四處營救,親自去見“警備總部”副司令李立柏,但回復無下文。賴阿通在獄中多年,出獄時,父親已經過世。在獄中,賴阿通必然吃過不少苦頭,出獄后只字不提。據后來情治人員透露,賴阿通入獄,是因他與父親來往密切。如果此言屬真,父親當年知曉此事因他而起,情何以堪。
與蔣介石難以并立
現在臺灣及大陸一些人論及父親與蔣介石的關系,往往喜歡夸大兩人之間的矛盾,而且把矛盾變得瑣碎。其實,蔣、白兩人之間的一些沖突,首先在二人的個性,二雄難以并立,兩個強人相處,沖撞勢必難免。而且古有明訓: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其次,是兩人在“國家政策”方面意見分歧時起的沖突。比如“徐蚌會戰”,蔣介石與父親在這關系國運的戰役上,出現激烈爭執,前后因果,使兩人關系產生難以彌合的裂痕。但論者往往忽略了,蔣介石與父親也曾有過長期緊密合作而得到良好結果的關系,父親在北伐、抗戰所立的戰功,亦是在蔣介石充分授權下得以完成的。
蔣介石與父親分合之間的關系,往往影響國家的安危,他們兩人在國共內戰期間,軍事策略上未能同心協力、合作到底,是一大遺憾。父親曾感嘆過:“總統是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話他沒有聽?!彼傅?,大概是他對四平街之役、“徐蚌會戰”的一些獻策吧。
(選自《白崇禧將軍身影集》,白先勇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