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元帥是一位聲名顯赫的革命家、軍事家,人們對他的印象多為“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事實上,他還有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他身居高位,卻與普通群眾、士兵打成一片;他身為武將,卻擅長理財和作詩……
關心群眾、愛護士兵
彭德懷出身貧苦,他身居高位以后,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關心普通群眾的生產、生活,關愛士兵等等。
彭德懷業余愛好下棋,常常找身邊工作人員下。下棋的時候不分元帥、士兵,彼此都絲毫不讓。彭德懷帶領西北野戰軍的時候,經常找其部下高瑞欣下棋。有一次,高瑞欣好不容易贏了一盤棋,平時他贏棋很少。彭德懷就說,小高啊小高,你這個棋還是高啊,可是你這個子長不高了。高瑞欣說,你棋藝高,可是你這個子比我高多少?你也長不高了。可見,在這種場合,沒有上下級關系,是平等的。朝鮮戰爭爆發后,高瑞欣到志愿軍總部工作,又見到了彭德懷。彭德懷非常高興,說小高來了,歡迎歡迎,現在忙,等空閑了咱倆殺幾盤。令人非常遺憾的是,不久高瑞欣就和毛岸英一起犧牲了,沒有能夠和彭德懷再下棋。
彭德懷常常和警衛員下棋。一開始他們都還非常平和,規矩很嚴,約法三章,可是最后往往相互悔棋,下著下著就吵起來了。浦安修說,“你們吵什么吵!吵得我想看書都看不下去了。”元帥和士兵為下棋吵架,很有趣。
彭德懷作為軍事統帥,非常關愛士兵。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期間,彭德懷時任紅一方面軍第三軍團總指揮。
有一次他外出視察,正遇到有支部隊在山坡上休息,傳令兵拿著小旗在前面開道,大喊:讓讓路!有一個戰士就是坐著不動,彭德懷當時訓斥說,躲開。不料,那個戰士卻爬起來打了彭德懷兩拳。彭德懷看了一下,沒有理會,繼續向前走。部隊排長看見這事,大吃一驚,普通戰士竟然打起總指揮來了,怎么得了?于是趕緊把那個戰士綁上,追上彭德懷,請示如何處理。彭德懷一看,急忙說趕緊放回去。這個戰士知道打的是彭德懷后,連連說:犯了大錯了,彭德懷真是寬宏大量啊!
1957年3月,彭德懷到杭州視察一個國防工程施工現場,一個副師長向他匯報說施工過程當中有工傷事故。他一聽就火了,說工傷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關愛士兵無論如何要擺在第一位,一個士兵從小孩子長到20多歲不容易,家里付出多大心血啊!要是你們的孩子在這兒施工出了事故,你們會怎么樣?
向毛澤東提經濟建議1.6億人受惠
可能是長期軍事生活形成的習慣,彭德懷一生不喜歡用筆記本,他的口袋里沒有干部通常不離的小本子,但他的腦子里裝滿了各種計劃設想、各種情況數字。在研究工作的時候,在向干部作報告的時候,他脫口列舉,其精確程度,常常令專管財經工作的干部吃驚。
1937年12月,彭德懷從抗日前線返回延安開會,途經臨汾南下,見汾河兩岸農民爭售糧棉,棉花每斤八九分錢,1元錢足可購得12斤新棉;糧價比棉價還要賤。隨行的人說,山西真不錯呀,東西又多又便宜。彭德懷說,山西固然比陜北富庶,但糧棉如此之賤,卻是反常現象。現在日本帝國主義意在速戰速決,政府軍對支持華北并無信心,群眾對戰爭又沒有經驗,注意力都不在物資上,倒是我們應抓住這個機會。
從風陵渡換車到西安,彭德懷馬上給朱德、任弼時、毛澤東報告這一情況,并從八路軍經費中擠出10余萬元收購糧棉。其后,他又囑咐部隊在用兵之際,注意收集糧食儲藏于山地,以備持久。
1938年春,日軍在占領較久的冀中地區征購戰略物資,散駐之敵開始四處掠糧。朱德和彭德懷在指揮東路軍作戰、戎馬倥傯之際,注意到敵人這一動向,立即下達命令,要八路軍各師“用一切方法與努力,將鐵路兩旁之糧食搬入山地”,“盡力購買醫藥、通訊器材、布匹、棉花,妥為儲藏”。他們特別提醒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區“在由娘子關到門頭溝的六七百里大山中,分段儲存各種軍需品”。他們還指示129師劉伯承,務將儲存戰略物資的山內公路銷毀。
1938年,華北全區風調雨順,農業豐收,雖然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由于八路軍先敵一步,使大批社會物資沒有落入或毀于敵手,而支持了華北敵后軍民的抗戰。這一點,無論是蔣介石的中央軍,還是閻錫山的晉綏軍或其他進入華北的抗日軍隊,是既沒想到也做不到的。
1948年2月,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從陜北南下關中,在延川住了兩天,他派秘書調查街上的小商小販。根據調查結果,2月14日,他給中央發了個電報,說現在延川很蕭條,納稅商戶只有13家,且沒有一家雇人的,都是小本經營,賣棗子、饅頭、針線、火柴、土布、棉布之類的。一年實際上總共只收到9石細糧的稅。彭德懷建議,停征營業稅一年至兩年,以便恢復戰前市場,活躍經濟。
毛澤東看到這個建議后,非常重視,明確指出:“各地對于工商業的稅收政策的內容及其結果如何,完全沒有或很少向中央作報告。”“據所知的遠不完全的材料看來,極端危險的帶有破壞性的既不符合于正確的經濟觀點,也不符合于正確的財政觀點的冒險主義的稅收政策是存在著的。這種冒險主義的政策必須加以糾正。望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認真檢查一次對工商業的稅收政策,以其結果報告中央。”
當時解放區人口1.6億,縣以上城市482座,其中包括東北的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和河北的石家莊。可以說,毛澤東接受彭德懷的建議,活躍了城鄉經濟,使1.6億人得到了好處。從工作分工上來說,彭德懷負責指揮打仗,地方工作是西北局的事。也就是說,他完全不管這件事,也不能說他失職。但是,彭德懷始終非常關心經濟。他常常說,軍事僅是手段,最終目的還是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有著詩人的思想和語言
彭德懷性格直率、喜怒哀樂形于色,他經常感情激動、壯懷激烈,便容易產生寫詩的靈感,以詩言志。
1933年彭德懷在反擊國民黨“圍剿”團村戰斗勝利后,寫了一首即事詩《團村戰斗》:
猛虎撲群羊,硝煙彌漫。人海翻騰,殺聲沖霄漢。地動山搖天亦驚,瘧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塵埃沖天。大哥未到,讓爾逃生。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以步步為營的戰略,向江西革命根據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反革命“圍剿”,企圖一舉消滅工農紅軍。當時占據中央領導地位的“左”傾機會主義者,排除毛澤東對中央紅軍的領導,錯誤地采取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方針,使革命軍隊慘遭損失。彭德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組織了團村戰斗。
后來,彭德懷在回憶團村戰斗時寫道:“……敵三個師共約一萬余人相混雜,當時塵土漫天,只見敵軍狼奔豕突,不見我軍混雜其間。雖是猛虎突入羊群,可是羊多亦難捉住。我以一萬三千人,擊潰三萬余敵,仗雖打勝,俘虜不及千人,算是打了一個擊潰仗,這也是算是勝仗吧。”可見,彭德懷對這次戰役并不太滿意,表現了他嚴于律己的精神。
1943年春,延安首次放映自己拍攝的電影《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轟動了整個延安。當時電影團負責人兼攝影師吳印咸為此獲得“甲等勞動英雄”稱號。時任八路軍前方總部副總司令員彭德懷,特地寫了這首題為《有了英勇的戰士》的詩相贈:
攝取戰爭的真相,不怕鬼子的刀槍。踏遍了華北的戰場,幾經寒暑來到太行山上。有了你這樣英勇的戰士,中華民族決不會亡!
1959年廬山會議上遭到不公正批判后,彭德懷被罷官“掛甲”,9月底,彭德懷從中南海遷往北京西郊頤和園附近的掛甲屯吳家花園居住,至1965年11月底離開。在這6年的非常日子里,彭德懷一面參加中央黨校的學習,一面決心“自食其力”,主要吃自己種的糧和菜,并苦苦思考建設問題。期間,彭德懷曾經自賦詩曰:
廬山霧重風蕭蕭,掛甲離京十里遙。
一生戎馬無暇日,老來偷閑學種桃。
這首詩顯然是彭德懷那段非常歲月生活十分形象的真實寫照。
其時,原本出身于農家的彭德懷經常躬腰勞作于田畝,宛若一位耕耘熟練的老農坦然面對,自得其樂。每逢秋實收獲之際,他會欣喜地自言自語道:“吾等自供有余,食有魚,誠可喜也!”
彭德懷寫詩,是有感而發,出于肺腑,直抒胸臆,而不是那種為寫詩而寫詩的無病呻吟。他的這些詩作,記述了他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的一生。他有詩人的感情,有詩人的思想和語言。其實,彭德懷波瀾壯闊的偉大一生,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摘自《人民文摘》、《百年潮》,王亞志/文,《黨史博采》,春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