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消除了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大國際障礙。全國人大常委會于當日及時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提議舉行國共兩黨談判,來結束臺灣海峽兩岸的對峙狀態。同日,鄧小平在全國政協座談會上發表談話稱:《告臺灣同胞書》已“把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提到具體的日程上來了”。國防部長徐向前也于當日命令福建前線部隊,“從今日起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至此,臺灣海峽兩岸結束了隔海炮戰的局面。
1月30日,鄧小平在中美友好協會和全美華人協會招待會上表示:“統一中國,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夙愿?!钡牵拔覀儾辉儆谩夥排_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里的現實和現行制度”。
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在接見海外朋友時,第一次把中共中央關于和平統一祖國的構想概括為“一國兩制”。
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提出之后,立即在臺、港、澳地區和海外華僑中引起強烈反響。但是,作為臺灣當局最高決策者的蔣經國,對上述問題的回應卻令海外有識之士大失所望。
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剛剛發表之際,立即遭到蔣經國的強烈反彈。當日,一名臺灣當局發言人根據蔣經國的旨意發表談話稱:“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絕不會同中國共產黨進行任何形式的談判?!?月2日,蔣經國在接受法國記者采訪時稱:“在任何情況下,中華民國決不會與中共政權談判,也不會與共產主義妥協?!?月3日,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指出:“共黨最近……處心積慮地對我發動統戰,諸如提出‘祖國統一的口號,廣播暫停炮戰,都是惡毒的故作姿態……我們決不能信,也不能上當。”時隔一周,國民黨《中央日報》發表社論,題目就是《我們為何不與中共談判》,提出“絕不與共產黨談判或妥協”,“不與它有任何接觸”。
1979年12月10日,國民黨十一屆四中全會在臺北召開。針對《告臺灣同胞書》,蔣經國在致詞中宣稱中共的和談是“統戰的陰謀”。蔣經國的“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三不政策”,至此最終形成。此一政策,在很長時間內一直作為臺灣當局處理兩岸關系的基本立場。
蔣經國在報告中明確地提出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主張。與此同時,蔣經國針對反共需要,成立了“反統戰”小組臨時編組“固國小組”,由“國家安全局”、“國防部”、“外交部”、“警備總部”、“行政院新聞局”、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會各機構抽調20人組成。
“固國小組”成立后的頭一個“動作”,就是組織臺灣中影公司拍攝了取名《我們為何不與中共和平談判》的7部系列影片。其后一年多,臺灣一些官方、民間的電影公司,不斷籌拍以“文化大革命”為題材的影片,企圖用文藝宣傳的形式來渲染大陸形勢的“不穩定”,進行其“反統戰”活動。
此間,臺灣民社黨主席蔣勻田借出島訪問之機,到大陸進行訪問,受到葉劍英的熱情接見。蔣經國對此十分不滿,“固國小組”對民社黨施加壓力。1979年8月8日,臺灣民社黨被迫宣布蔣勻田訪問大陸純系個人行為,與該黨無關。8月16日,該黨宣布開除蔣勻田黨籍,解除其主席職務,抨擊其前往大陸的言行違反“反共之基本國策”。此事被稱為“蔣勻田事件”。
為進一步推展“反統戰”工作,蔣經國指示研編“三民主義”多種版本向大陸發行。當時,國民黨中央秘書處編印了“三民主義精編本”、“三民主義光輝照耀大陸”等小冊子偷偷運往大陸。在組織上,蔣經國指示成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該會于1982年10月21日成立,年屆92歲高齡的國民黨元老何應欽任“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席”。國民黨退臺后何應欽曾閉門反省,遠離權力中心。此際,蔣經國把“光復大陸”的重任交與他,他的確有受寵若驚之感,抱病撰寫“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歌”的歌詞。
蔣經國提出“三不政策”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后,受到海內外輿論抨擊,紛紛要求蔣經國改變“三不政策”,實行新的“大陸政策”。
(摘自《快樂老人報》2016年3月17日,李松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