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蘭
摘要:本文通過對部分公立醫院的對外投資情況開展調研,采用統計方法進行歸類匯總,分析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的管理現狀。并針對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管理存在的薄弱點,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進一步加強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的管理,切實降低公立醫院的對外投資風險。
關鍵詞:公立醫院 對外投資 管理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省級公立醫院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總體規模不斷發展壯大,醫療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預防保健、解決疑難雜癥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省級公立醫院所處的內外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民營、股份制醫院的不斷發展。面對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省級公立醫院為保持自身優勢,除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醫療服務水平,改善診療條件,降低醫療成本之外,還利用其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的優勢,對外進行投資,以彌補基本醫療補償機制的不足。
醫院對外投資是指醫院以貨幣資金購買國家債券或以實物、無形資產等開展的投資活動。《醫院財務制度》第五十七條規定:醫院應遵循投資回報、風險控制和跟蹤管理等原則,對投資效益、收益與分配等情況進行監督管理,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本文通過對部分公立醫院調研,以了解目前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的現況。
一、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現狀
(一)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的類型
公立醫院根據醫院對外投資范圍僅限于醫療服務相關領域的規定,對外投資類型主要有醫療輔助、后勤保障兩大類,以及為患者提供便利設立的零售商鋪等其他類型。
(1)醫療輔助。醫院為了滿足患者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以及多方面開發醫院經營項目、轉化科研技術成果等,聯合或獨立舉辦的醫院分門診部、健康檢查中心、醫藥器械公司、試劑中心、醫學培訓中心、眼科診療中心、零售藥店、配鏡店、雜志社等產業。
(2)后勤保障。醫院將后勤保障部門從醫療服務主業中進行剝離轉化,成立餐飲中心、洗滌中心、物業管理公司等,實現后勤服務的產業化和社會化。
(3)其他類型。醫院利用現有的地理優勢和空間資源開發臨街商鋪租賃、食品鮮花零售、等產業,一方面為患者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為醫院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
(二)對外投資的管理模式
公立醫院出資設立的公司均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屬國有企業。其法人代表一般由醫院院領導、中層干部兼任,也有外聘人員擔任。公司財務人員有醫院財務科人員兼職、醫院單獨配備或外聘會計。根據出資所占股份,有全資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等。產生投資收益上繳醫院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利潤分配。與醫院簽訂協議,以當年稅后利潤的一定百分比上繳。二是分攤成本。承擔相應的水電費,上交房租費、管理費等。
二、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未按規定履行審批程序
公立醫院的辦醫主體為政府部門,其資產屬于國有資產,醫院的管理者雖然負責具體的營運管理,但要將非經營性的國有資產投資用于經營性的資產,必須按照規定向上級主管部門和相關財政部門進行申報審批,而目前公立醫院有的對外投資行為未履行審批程序,僅通過院內的班子會集體討論決策后即投資上馬,未履行必要的審批手續。
(二)制度體系不健全
對外投資產業是一個獨立法人實體,需要有一整套制度體系來進行管理,但由于經濟規模較小、管理人員專業知識薄弱等因素,致使投資產業制度體系不健全、不完善或落實不到位。缺乏與經營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物資管理制度等,缺乏有效的長期規劃和經營目標,內部控制不嚴密,并且作為獨立經濟實體在各項醫院檢查中常常成為漏網之魚。調研顯示,公立醫院投資的全資公司中制定了相關管理協議或合同的僅占32%。
(三)管理權責不清晰
公立醫院作為投資產業的出資人,往往是將對外投資產業作為醫院的一個科室或部門加以管理,在人事任命、資金審批、物資采購等方面均受到醫院層面影響,存在越位管理的現象;同時部分醫院與投資產業間的協議中未簽訂明確的投資效益要求,致使投資產業責任意識不強,管理松懈。此外,對外投資全過程缺乏必要的內部審計和監督,導致存在國有資產貶值風險隱患。
(四)新型投資模式監管不夠明確
隨著醫改的深入推進,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推動省級醫院與市縣合作,著力實現“資源下沉”。加強對省級公立醫院資產的統籌管理,推動省級公立醫院人、財、物全面下沉。在此合作中有輸出管理合作、設備投資合作、共建優勢學科中心等形式,在多種合作模式下,呈現出新的醫院投資模式,而對此類問題的界定及監管缺乏必要的規范性的指導,有的將對外投資僅作為應收賬款管理,缺乏投資項目的可行性論證等,監管責任不明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存在安全隱患。
(五)缺乏績效評價體系
公立醫院現有的對外投資產業缺乏一套完整的績效評價體系,包括對投資產業的管理狀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開展的一系列績效評價,在現有評價體系缺乏的情況下,無法有效實施對經營管理者的考核和激勵措施。
三、加強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管理的建議
(一)轉變理念,履行投資審批程序
公立醫院在進行對外投資前,除了院內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可行性論證外,還需要切實轉變理念,牢固樹立非經營性資產轉變為經營性資產須履行審批程序的觀念,嚴格按規定向上級主管和財政部門申報審批,從源頭上規避投資風險。
(二)完善制度建設,加強會計核算與監管
建立健全對外投資的制度體系,包括經營方針、任務目標、人員崗位職責、資金審批制度、物質管理制度、內部控制制度等,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判斷能力,有效控制和化解經營風險。建立健全對外投資會計核算制度,提高會計核算質量,準確核算投資成本和投資收益,真實反映醫院的財務狀況和經濟活動情況。健全對外投資的稽查制度,實行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檢查各類經營活動是否合規、是否具有資質或備案,檢查采購銷售、經濟合同、庫存管理等情況,檢查財務核算的合規性和會計記錄的真實完整性,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是否真實、完整,資產投資、處置是否合規,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與執行情況,可行性論證、三重一大等程序的建立健全和充分執行情況。每年進行內部財務審計或委托第三方審計,規范管理,加強監督。
(三)明確管理權責,院企分開
公立醫院與對外投資產業之間是出資人與具體經營者的關系,對外投資產業作為獨立法人實體具有獨立經營權,獨立核算并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醫院通過各種形式和方式對其進行投資,行使股東監督權,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的監督管理職責,給予對外投資產業充分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此外,投資雙方要依法簽訂內容完整、真實的協議或合同,并在協議中明確相關投資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投資產業管理者增強責任意識,嚴格把關,提高國有資產投資的使用效益,促進投資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分析新形勢下的投資管理模式,加強監管
加強對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引導和激勵,強化資源配置的剛性約束。在政府主導下,醫院應客觀了解經濟環境、法律和行業發展狀況,分析新形勢下的投資管理模式,明確投資項目,做好投資項目可靠性論證,報經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等審批后組織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加強過程性跟蹤監管,確保下沉投資項目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相應的經濟效益。
(五)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實施科學考評
公立醫院應借鑒企業對外投資的績效評價體系,根據不同的投資產業類型,結合醫院自身的特點,設計一套對外投資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投資收益率、投資回收期、收益凈現值、醫療診查人次增長率、出院人次增長率、患者滿意度等。醫院還可以借助外部審計的力量實施績效評價,科學考評經營管理者的經營效果,并根據評價結果公平地進行獎罰,對投資后產生好的經濟效益的投資項目及相關人員給予獎勵,對投資后給國家及醫院造成經濟損失的要分析原因,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通過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來增強經辦人員的責任意識。
綜上所述,加強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的管理,必須完善制度、明確權責、健全考評體系,加強全過程監管,以有利于提高公立醫院進行對外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增強責任意識,理順權屬關系,降低對外投資的風險,提高對外投資的效益。
參考文獻:
[1]瞿曉琦.風險導向審計在公立醫院對外投資管理中的應用[J].財政監督,2011(11).
[2]徐紅.公立醫院對外投資運作與審計監督[J].皖西學院學報,2005(1).
[3]閆香蘭.醫院對外投資的會計核算[J].時代金融,2011(8).
(作者單位:浙江省衛生財會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