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霞
摘 要:本文從視聽結合,感知理解,提高閱讀效率;利用影像,突破難點,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圖文對照,集思廣益,培養作文能力等方面主要介紹了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提高閱讀和作文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學語文;視聽結合;集思廣益;突破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219-01
一、視聽結合,感知理解,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憑借著一篇篇課文,以理解內容為起點,向學生傳授遣詞造句、組句成段、連段成篇和記敘、議論、說明等語言文字運用知識。長期以來,由于閱讀的方法比較單一,缺乏生動直觀的形象,學生只能眼觀文字,耳聽講解,依靠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不僅閱讀速度緩慢,而且認識也非常模糊,更談不上理解和掌握。對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如果在教學時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則可以給學生以清晰的感性認識,為理解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1、利用錄音,激發興趣,培養整體感知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始動力,它能讓一個人尋求知識、研究事物產生穩定的傾向。傳統教學方法所使用的傳輸教學信息的手段,已逐漸讓生活在科技高度發展、教學條件已極大改善的今天的學生感到不滿足,甚至厭倦。電教媒體的運用,可以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的音響,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而恰恰是這些陌生的信息,能給學生以新異感;正是這種新異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讀”來感知課文了解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環節。所謂感知,是指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使事物在意識中直接得到反映。整體感知就是首先要對課文有一個總的了解,總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先于部分,并決定部分的性質和意義。一篇課文在講解之前,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教師交待學習的目標才會有所依托。整體感知的另一個意義是對課文的感情基調和字詞的整體把握。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若能與作者在清感上產生共鳴,學習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樣,字詞如果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其含義就難以把握。就一篇課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過聽和讀發展起來的。一個感知能力強的人,在聽讀語言文字的同時,不需經過思考過程,憑著感知就能迅速領悟其中豐富的內蘊和情味。
傳統教法中的“讀”,主要有教師范讀、學生默讀、朗讀等形式,篇篇課文皆如此,長年累月無變化,學生自然會感到枯燥乏味。對教材中一些敘事性較強的記敘文及抒情味較濃的散文,如果采用與教材配套發行的課文朗讀錄音,其效果就會大不一樣。我們知道,播音員的語音平穩和諧,娓娓動聽,主持人的語氣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令人賞心悅耳。然而,每個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教師既有播音員的聲音又有主持人的語氣,而在教學中運用錄音媒體便能揚長避短。另一方面,學生對于自己沒有或很少聽到過的專家、名人的朗讀錄音懷有極大的興趣,注意力會更加集中。
2、利用影像,突破難點,培養分析思維能力
感知只是認識的開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礎上的認識和深化。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記述和介紹事物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性狀、特征等的課文,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有些課文反映的客觀事物連教師自身也未見過,僅憑教材、教參的文字介紹和簡單的圖示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若善于巧借電教媒體來解決,則為理解課文、學習語言文字表達知識鋪平了道路。
二、圖文對照,集思廣益,培養作文能力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闡明了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自外而內的吸收,是學習語言;寫作是閱讀的目的,是自外而內的表達,是運用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必須以學習語言為基礎,必須通過閱讀的內化吸收來完成。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不僅能提高閱讀教學效率,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電教媒體運用于教學,不僅是知識信息的載體,而且是調控教學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采集、儲存、分析、運用寫作材料與方法信息輸出、反饋練習情況信息,以強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效果。
借助影像進行課前指導,培養學生采集儲存寫作材料的能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難癥”。不論是命題作文,還是給材料作文,教師在提出寫作要求后,盡管反復提示、啟發、引導,學生還是不知從何處下筆,常有“無話可寫”之感。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寫作必須擁有與作文相關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積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所獲得的材料。”這就要求學生在寫作前必須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獲取寫作素材。由于學生平時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亂的,面對作文題目自然也就難以下筆成文。倘若所寫之物,都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實地觀察后再寫,這又是極不現實的。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燈)、錄像(或電影),對學生進行課前指導。
有鑒于此,我們應該將初中作文評改方式由紙上轉到電教媒體中,評改方式由針對個人轉向面對集體,師生共改,集思廣益。具體做法是:學生初作成文后,教師瀏覽,并按訓練重點和作文要求,選擇反映共性問題的好、中、差作文數篇,用復印機將其復印在投影膠片上(或利用復印機縮小復印的功能將其制成幻燈片)投影在銀幕上。集中全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教鞭所指之處,或教師示范改,或師生評議作者改,或學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靈活。雖均為口頭評改,但卻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力和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無論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處,還是糾正有代表性的錯誤,均能做到視聽結合,集體受益。同時,教師又能節省大量批改時間,可謂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