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運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305-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的基本精神是強調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實踐性.漢語言文字的規律性以及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性。其根本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學習好該《課標》,進一步推進語文教學改革,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改善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課堂人文環境。
《課標》從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角度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意味著“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愛生命。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的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它明確地告訴我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對于別人的不同意見應該尊重。這就要求改善師生關系,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孩子發現新知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合作者。教師要讓學生感到教師是與他們共同學習、共同討論的伙伴,大家都是平等的。對于學生提出的新穎的想法和獨特的見解,要站在孩子的立場給予尊重、表揚.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二、課堂上讓孩子活起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課標》倡導和適合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是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體學習方式.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
三者互為一體,互為促進。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上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尋求知識的能力。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自學空間,充分的提問時間.充分的討論時間,充分的讀書時間,充分的作業時間。學生能讀懂的不講.學生似懂非懂的,教師引導學生從閱讀中領悟,學生不懂的,教師精要地講。如我在教學“一二三四……”時,由于學生都會不用教.而是讓學生找一找相對昀數字“一塊黑板”,“四扇窗戶”,“我們班有三十六個學生”……讓實物與書本結合,書本知識與經驗結合,避免浪費寶貴的時間。此外部分學坐會的,教師絕對不講,如是方能分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拘能力。
三、合作是手段
小組學習是課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二人合作學習、四人合作學習較常規。
“合作學習”要充分利用學校有限的條件,將場地、器材和一些短缺的設備物盡其用。一年級應從拼音和識字入手,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指導學生制作拼音、生字卡片,繪制一些簡單的圖片,利用學生手中的“資源”,采取互當“小老師”、“找朋友”、“插紅旗”等方式,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將新知識、新信息通過合作小組這個特定的學習形式進行高速度、大幅度、快節秦的“傳遞”.做到資源共享。
由于學生接受問題昀能力差異,家庭、社會環境的差異和學習類型的差異,應將學生按興趣愛好、專長混合分組,有利于優勢互補.有利于優秀生對后進生在合作過程中的幫帶,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之間相互支持、配合,合作學習應保證在自己學習、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
四、探究是目的。
素質教育重要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學生要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資態,自己去認識未知世界,去發現獲取知識。
首先讓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從教材中發現問題,大膽地圍繞課文提出問題。如教師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他眼睛緊閉著,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想竭力制止抽泣”處來提問題,學生可能會提“他很痛苦”、“他既然這么怕為什么還給小姑娘輸血呢”、“他為什么不大哭呢”等問題,通過討論,進一步理解課題“她是我的朋友”。
其次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上”的思想.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尋找與別人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讓學生養成思維的習慣。如第二冊5單元《一課三練》里給“水果、綠葉、馬、烏鴉、紅花、蜜蜂、鵝、青草”找家,按植物朔動物來分。因此“烏鴉、馬、鵝”應歸為一類住進小木屋里。但有個同學認為烏鴉是鳥,不應同馬、鵝一起住進小木房,應該住在樹上。教師應予肯定,讓他在房子旁邊畫一棵樹.叫烏鴉住進去。
五、注意積累.感悟語文豐富的文化內涵
《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少講,少分析課文.引導學生采取多種方法多讀,感悟課文語言,積累語言。課堂上應該保證學生讀書的時間,通過讀,讓學生品味文章內容,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感悟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喚起學生原有生活積累與現時感悟的沖突,激活思維。感悟要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教學中要強調對語言的積累,提倡多讀多背,不需要“講透講深“。教學時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背誦,可以是詞語,也可以是句子,甚至是整篇課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決定。要重視對課文片斷的復述,把書面語轉化為個人語言。積累應從課本延伸到課后.鼓勵學生選擇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抓好學生對古今優秀詩文的背誦,諺語、歇后語、成語的收集,讓學生樂于積暴.學會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