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萍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五年制高職教育在江蘇省的招生規模和生源質量日漸提高,其特點和優勢在于,將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有機貫通,整體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在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學習中實行“五年一貫制”,較好地解決了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知識銜接方面存在的問題。五年制高職學生正處于人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獨立健全人格的形成時期,更是從未成年學生邁向成熟社會人的關鍵時期,針對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
我校是以招收五年制高職學生為主的高等職業學校,是江蘇省德育特色學校,在五年制高職德育工作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實踐。但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五年制高職教育的德育大綱,五年制高職學校一般采取前三年按照中職德育大綱、后兩年按照高校德育大綱開展德育工作的辦法,缺少統一的、系統的規范和標準,各個學校按照自己的理解,獨立地開展德育工作,存在德育工作不能彰顯五年制高職特色、中高職德育目標及內容形式銜接不夠順暢、教育效果不夠明顯等問題。
基于上述考慮,學校以新德育大綱頒布實施為契機,以“螺旋式銜接”理論為基礎,構建符合中、高職德育大綱要求、具有五年制高職特點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及評價機制,探索出符合社會發展時代特點的五年制高職教育新德育模式。
二、核心概念界定
1.五年制高職教育。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是指招收初中畢業生,實行五年一貫制的高等職業教育,一般前三年參照中等職業教育的管理辦法進行管理,后兩年納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疇。它整體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統籌安排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在五年時間里,既保證了高職教育的文化素質要求,又達到了同類人才專業技術課程有效學時三年以上的要求。
2.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經長期德育實踐而形成的德育活動結構及其配套的實施策略。這個定義包含理論指導、活動結構與程序、實施原則、操作要領等諸因素統一結合構成的德育活動形式。我國目前的德育模式主要有欣賞型德育模式、對話性德育模式、活動教育道德模式、生活型德育模式、主體德育模式等,國外德育模式主要有道德認知發展模式、體諒德育模式、理論建構模式及社會學習理論德育模式等。這些德育模式都具有較大普適性,主要針對學生個體開展德育工作而采用的實施策略。
3.螺旋式銜接。“螺旋式”取源于辯證唯物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即事物的發展規律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其實質是“揚棄”。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螺旋式課程”(Spiral Curricu-lum),意指根據某一學科知識的“概念結構”,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一種課程設計。其基本假設是,任何教材都可以用某種合理的形式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兒童。
五年制高職教育是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這兩種不同層次職業教育之間的相互銜接,德育工作采取“螺旋式銜接”,不是簡單的“三、二分段式”、階梯式或遞進式,在五年的教育活動中將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按照“有重復、可反復、能回旋”的方式進行分解,按照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以期推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系統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1.國外研究現狀。西方國家的螺旋式德育教學實踐最早起源1868年,是由美國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在圣路易州創立的“活動分團制”,又稱“彈性進度制”。從螺旋式德育模式實踐看,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所倡導的“彈性進度制”和能力分班(組)屬于最著名的兩種。20世紀60、70年代以后,英、法、德、韓、澳等國家受美國所倡導的“天才教育”所影響,發展了螺旋式德育模式。縱觀國外螺旋式德育模式特征分析,螺旋式依據以學生能力為主,螺旋式教學的目標是培養“精英人才”。
德國有較完善的中高等職業教育“螺旋式”銜接方式。德國職業教育以“雙元制”為基礎,實施“螺旋式上升”的學制體系銜接,實行“核心階梯式”綜合性職業課程銜接。與此同時,專科高中、職業高中、職業補習學校等培訓機構的開設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提供了可以升入高等專科學校或職業大學的途徑。正是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德國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銜接,促進了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德國中高職教育“螺旋式”銜接模式較為系統、完善,成效顯著,它為我國中高職教育銜接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些許啟示。
2.國內研究現狀。根據本課題的研究內容,課題組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進行檢索,1999年—2016年期間,關鍵詞為“螺旋式德育模式”的模糊檢索,結果為0,說明該課題處于空白狀態。筆者只能從“中高職銜接”、“分層次德育管理”等關鍵詞探尋研究現狀。
施偉萍認為五年制高職學校的學生主要有兩個階段,分為未成年階段和成年階段,他們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是不同的。未成年階段的德育目標主要是適應新環境,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成年階段的德育目標主要有增強學生社會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競爭意識,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具備一定的社交能力、自我表現能力和組織能力,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同時認為,五年制高職學校德育模式應從分區域管理、德育內容不同及管理形式不同等方面落實德育模式。
吳彥萍認為五年制高職學校德育的內容和目標是:低年級以養成教育為主,三年級向自我管理轉型,高年級走自我發展之路。常治平認為五年制高職學校德育模式可以從建立職業教育理事會、探索成立區域中高職專業設置管理的宏觀調控機制、建立學分互認制、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
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對于五年制高職德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管理層面上加以探究,在五年制高職教育實踐中采用分層次實施德育工作的學校較多,缺乏站在中高職有機銜接的高度、以“螺旋式上升”哲學理念、科學設計五年一貫制教育德育模式的探索。因此,本課題所注重的德育模式的創新,以理論的研究帶動校本實踐問題的研究,旨在推動德育研究深入進行,為構建全新的德育模式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施偉萍.五年制高職分層次德育管理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7):146-147.
[2]奚明玉.五年制高職德育工作的再思考[J].職業技術,2012(5):87-88.
[3]尹志軍.五年制高職一體化分層次開展德育工作的思考[J].職業教育,2014(27):169.
[4]吳彥萍.五年制高職主題德育活動的研究和實踐[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09(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