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萍
摘 要: 長期以來,“接受式學習”是學校教育主導的唯一學習方式。它雖然在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上有很多優勢,但過于單一使用,反不利于學生發展。為了孩子們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教師應努力探索,將傳統教育模式與新的教育模式結合運用,向信息化教學模式轉變。
關鍵詞: 信息化 接受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
一、傳統教學模式特點及局限性
傳統教學模式是指以教師為中心,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模式。其特點是教師口授、板書,學生耳聽、筆記。其好處在于教師能根據學生接受情況及時反饋信息,并據此調整教學策略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以教材為載體的教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二者之間是一種主被動關系,學生成績是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反映。
從教師角度看,當今大部分教師都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在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形成了自己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他們可以提前備課甚至不備課,也不需過多的教學設計,憑借一支粉筆就輕松地完成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另外,由于受國家考試制度的限制,不管社會還是學校對教師業績的評價,僅停留在學生成績的好壞上,這迫使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考試成績,迫不得已選擇了以書本為中心進行“填鴨式”的教學。
從學生角度出發,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絕大多數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長此以往,不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而且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很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培養都難于發展。很顯然,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培養要求是不相符的,這種傳統教育模式擔負不了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重擔,因此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及特點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計算機和信息高速公路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革新已呈現出不可逆擋之勢,信息化教學模式也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界關注的焦點。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既是對傳統教學的繼承,更是將各類教學模式的結構成分與技術應用條件之間“整合”。信息技術為教學模式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工具及交流與合作平臺。
三、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辯證關系及應用
任何現代的東西都離不開傳統的積累與發展,要改變現行的傳統教學模式,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落實。
第一,轉變教育觀念。觀念是教師立教的根基,是決定教育改革成效的關鍵。確立新的教育制度和探究新的教學結構設計,從以教為主的教學結構向以學為主的教學結構轉變。因此,我們既要善于繼承,更要不斷更新,讓每一位教師在頭腦中樹立先進的現代教育觀念,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教學設計。
第二,轉換教師“角色”。長期以來,教師一直占據教學的主體地位,這種“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顯出不足,因而教師必須轉變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教學活動的主體,創設多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信息化教學給教師的教學方式提供了更多手段,如網絡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室)、網絡教育平臺等,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場景化,讓學生主動融入場景中,主動學習課本知識。這些現代化的手段一方面從技術層面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學生、給予學生更多學習資源的現代化手段,另一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多要求。只有善于利用和挖掘信息化工具的功能,才能使信息化對教學具有更多的正面影響。以信息化帶動教師教育現代化,逐步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推進教師繼續教育,大幅度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現代教育技術由于支持同步和異步兩種交互方式,可以使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得到發展,可以讓課堂教學交互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把教育技術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等新的教學改革觀,在這種背景下,信息化教學日益受到重視,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迅速進入課堂,多媒體教室、網絡課堂也愈來愈普及。
第三,改變學生“學法”。要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必須創造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思善問,敢于質疑爭論,促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學習的向往,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教師在教學中的終極目標。這些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課堂教學中媒體是教學情趣的載體,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僅是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教師把更多精力用在備課上,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中,為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形成一種長久的互動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