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 馬行耀 孫磊
?
近年來杭州市住宅市場運行狀況的研究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馬行耀孫磊
摘 要:本文收集了近年來杭州市住宅市場的相關數據,以成交均價和銷售面積這兩個指標為核心,通過分析成交均價和銷售面積等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來描述杭州市住宅市場的運行狀況。結果表明,杭州市住宅成交均價與經濟水平、居民收入基本保持一致。近年來杭州市住宅銷售面積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住宅市場供求整體平衡。銷售開發比這一指標較庫存量指標能更好地反映出住宅開發和銷售之間的供求關系。研究結果為政府部門準確判斷房地產市場狀態、制定房地產相關政策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住宅市場成交均價銷售面積銷售開發比
當前,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中央深改會議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帶動住房、家電等消費”,一系列政策暖風再次引發業內關注。一直以來,庫存量都是房地產行業運行狀況的主要衡量指標之一。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截至2015年10月底,杭州市區可售商品房達16.6萬套,處于歷史最高位,其中住宅庫存量為9.6萬套。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6510萬平方米,比8月末增加186萬平方米。中國房地產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表示,待售面積是指已經竣工的房子,加上仍在施工但已經開始銷售的“期房”,數據遠超過6億多平方米。
關于住宅市場的運行狀況,以往的研究主要圍繞住宅市場價格的影響因素而展開。國外學者對房地產的研究起步較早,Nellis 和Longhottom從供給和需求方面著手,通過實證研究得出,收入、貸款利率和貸款余額是影響英國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1]。基于人口因素,Mankiw和Weil[2]探討了收入、人口對美國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國內也有大量學者從供給和需求、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因素、房地產周期波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程襲節和張雪燁[3]選用2002年~2012年杭州市房地產相關數據,研究了房地產的基本價值并測算了泡沫度。基于大量歷史數據,劉文龍、張雪華和黃昌洋等[4]實證分析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并通過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得出房地產價格和土地價格是正相關的。李凌峰[5]基于灰色關聯度模型分析了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因素,選取成本、經濟、社會、政策等因素作為變量,利用VAR模型考察這些變量與房地產價格的關系。曹琳劍等[6]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結構方程模型,對城鎮化相關因素與商品住宅價格的內在作用機理進行深入研究。許一帆等[7]基于時間序列對杭州市房地產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區別以往的研究,本文基于統計分析方法,以數據為基礎,通過收集住宅成交價格和住宅銷售面積等主要相關指標數據,關注點主要圍繞住宅成交價格和住宅銷售面積是否處于合理的范圍,尋找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全面認識住宅市場的運行狀況。
1.1住宅供求均衡點的確定
經濟學研究表明,對于一般物品,價格越高,供給越多,而需求則越少,均衡點由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共同決定;經濟增長和收入提高等外部因素都會使得供給和需求曲線發生移動;一般情況下,總供給總是大于總需求的,對于經濟現象的研究也總是從需求方面進行分析。
就住宅市場而言,住宅供給量體現為住宅竣工面積和住宅新開工面積,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意味著將會在未來竣工,體現為一種遠期供給量;而竣工面積意味著當年可以交付成交,體現為一種即期供給量;住宅需求量由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人口等因素決定。當年住宅供求均衡點包括價格均衡點和實物量均衡點,分別體現為當年的住宅成交均價和住宅銷售面積。對于住宅供求均衡點,本文更加關注以下兩點:一是近年來住宅成交價格上漲是否處于合理的區間;二是住宅市場開發面積和銷售面積是否處于合理的區間。
1.2近年來杭州市住宅供求均衡點的變化趨勢
通過收集2005年以來杭州市住宅成交均價和住宅銷售面積數據,其中住宅成交均價=當年住宅銷售金額/當年住宅銷售面積,所有數據均來自歷年杭州統計年鑒。繪制住宅供需均衡點的散點圖如圖1所示。

圖1 近年來杭州市住宅銷售面積和成交價格散點圖
由圖1可以看出,近年來隨著住宅成交均價的上升,住宅銷售面積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同步增長態勢,基本維持在600萬~1000萬平方米這個范圍內波動。可能的原因分析:經濟和收入的增長會導致住宅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但物價水平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會使得住宅供給曲線向左移動,綜合結果就是均衡點往上移動,體現為價格上升,但實物量并沒怎么變化。接下來,本文重點對住宅成交價格和住宅銷售面積這兩個供需均衡點指標進行實證分析。
2.1近年來杭州市住宅成交價格等相關指標介紹
與住宅成交價格密切相關的指標有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利用GDP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利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居民收入水平,利用住宅成交均價來衡量住宅市場價格均衡點。本文以2005年為基準年,收集2005年以來杭州市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住宅成交均價等指標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歷年杭州統計年鑒,具體數據見表1。
2.2三者之間的關系
住宅成交均價與經濟增長、居民收入增長等總體保持協調。從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隨著杭州市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住宅成交均價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截至2014年底,杭州市住宅成交均價達到1.4萬元/平米;從比值看,2014年,杭州市GDP(現價)為2005年的3.12倍,而2014年杭州市住宅成交均價為2005年的2.57倍,2014年杭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05年的2.69倍。可以看出,住宅成交均價的累計增幅低于經濟增長的幅度,但與居民收入的增幅相當。

表1 近年來杭州市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住宅成交均價對比
住宅成交均價并非直線上升。由于2009年國家加大刺激經濟的力度,2010年杭州市住宅成交價格出現非理性上漲,當年大幅增長35%,次年出現負增長,顯示出當價格嚴重偏離價值時,住宅市場自身具有修復功能。2013年以來國家加大了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力度,導致2014年杭州市住宅成交價格出現負增長,下降4.3%,也顯示出宏觀經濟政策是影響房地產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
3.1指標選取
從統計上來說,住宅存量面積是時點指標,而住宅供應面積和住宅銷售面積是時期指標。年末住宅存量面積=上年末住宅存量面積+當年住宅供應面積-當年住宅銷售面積。在沒有預售制度的情況下,當年住宅供應面積可以利用當年住宅竣工面積來衡量。而當年住宅新開工面積會在未來某一時間轉變為住宅竣工面積,從而轉變為住宅供應,因此了解住宅新開工面積的變化情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未來住宅供應的變化趨勢。此外,施工面積與竣工面積相對應,反映了在建住宅的規模大小。
本文收集2005年以來杭州市住宅市場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銷售面積和施工面積等指標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所有數據均來自歷年杭州統計年鑒,具體數據見表2。
3.2住宅庫存量指標的缺點
住宅庫存量指標是一個時點指標,它表示在某個時點上已經竣工但沒有銷售出去的住宅面積。因此,住宅庫存量體現了竣工住宅供給量大于竣工住宅需求量的狀態。
(1)應從系統的角度來衡量住宅市場的供求狀況。現實中,由于預售制度的存在,當年住宅銷售面積可能包括已開工、未竣工的住宅面積,也可能包括當年以前竣工的住宅面積。此外,沒有竣工的住宅符合條件也可以交易,因此當年住宅供應面積可能也包括還沒有竣工的在建住宅面積。在上述情況下,年末住宅存量面積就不能真實反映住宅市場整體的供求狀況。因此,還需從整個住宅系統開發面積和銷售面積的比較來衡量住宅市場的供求狀況。(2)對于不同規模的城市,也不能直接比較它們的庫存量指標。
3.3各種指標的變化趨勢分析
近年來杭州市住宅相關的面積指標變化情況如表2和圖2所示。

表2 近年來杭州市住宅相關的面積指標對比 (單位:萬平方米)

圖2 近年來杭州市住宅銷售面積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1)竣工面積和銷售面積均平穩運行。近年來杭州市住宅竣工面積始終圍繞著均值上下波動,且波動幅度小于住宅銷售面積;住宅銷售面積出現穩中有升態勢,有兩次超過1000萬平方米,但隨后市場自身具有修復功能,即期的需求爆發抑制了以后幾年的需求,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整體住宅市場處于平衡波動態勢。
(2)施工面積與新開工面積和竣工面積的數據關系合理。由于施工面積是時點數據,當年末施工面積=上年末施工面積+當年新開工面積-當年竣工面積。從數據來看,2014年比2005年施工面積增加2464.99萬平方米,而2006年~2014年累計新開工面積減去累計竣工面積等于2378.4萬平方米,剔除統計時點的差異,總體吻合。
(3)新開工面積的快速增長帶動施工面積的大幅增加。從2005年~2009年,施工面積保持平穩,顯示出這些年新開工面積和竣工面積的和諧發展;2010年以后,施工面積逐年增大,主要得益于新開工面積的大幅增長,顯示出開發商對未來市場的良好預期。
3.4各種指標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
為了更清楚地看到各種指標的變化規律,本文利用杭州市住宅累計新開工面積、累計銷售面積和累計竣工面積等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具體結果如圖3所示。其中,累計新開工面積代表累計住宅開發面積,相當于住宅總供給量,累計竣工面積代表竣工住宅供給量,而累計銷售面積相當于住宅總需求量,通過比較三者之間的差距可以衡量住宅市場的供求狀況。

圖3 近年來杭州市銷售面積相關指標累計值分析
(1)杭州市住宅市場供求運行平穩。近年來不論是累計住宅新開工面積、累計竣工面積還是累計銷售面積指標基本都處于穩步上升態勢,其中累計住宅銷售面積始終在累計住宅新開工面積和累計竣工面積之間,顯示出杭州住宅市場的平穩運行態勢;從增長斜率看,2010年以后,累計新開工面積曲線的斜率有加大跡象,而其他兩條曲線增長較平穩,需引起重視。
(2)引入銷售開發比指標來全面評估住宅市場的供求關系。為了全面反映近年來杭州市住宅市場的供求關系,利用2005年以來住宅累計開發面積和累計銷售面積來進行說明,其中住宅累計開發面積等于歷年新開工面積求和。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杭州市累計新開發住宅面積10259.5萬平方米,累計銷售住宅面積8570.8萬平方米,銷售開發比為83.5%,該指標較庫存量指標更好的反映出住宅市場開發和銷售的供求關系。
(1)住宅成交均價與GDP和居民收入的關系。總體來看,近年來杭州市住宅成交均價與整體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基本保持同步增長態勢。
(2)住宅市場供求整體平衡。2005年以來住宅累計銷售面積始終在累計竣工面積和累計新開工面積之間波動,且始終大于累計竣工面積,處于穩定的波動區間。
(3)銷售開發比這一指標較庫存量指標能更好的反映住宅市場開發和銷售之間的供求關系。對于不同規模的城市,該指標可以進行橫向對比;對于不同年份,該指標可以針對同一城市進行縱向對比,以反映出該城市住宅市場開發和銷售的供求關系變化。
參考文獻
[1] Nellis J G,Longbottom J A.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house pr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Urban Studies,1981(1).
[2] Mankiw N G,Weil D N.The baby boom,the baby bust,and the housing market[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89(2).
[3] 程襲節,張雪燁.杭州市房地產泡沫實證研究[J].中國市場,2014(46).
[4] 劉文龍,張雪華,黃昌洋.杭州市住宅價格影響因素研究[J].工程經濟,2014(5).
[5] 李凌峰.房地產價格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大學,2012.
[6] 曹琳劍,王雪青,王建廷.城鎮化相關因素與商品住宅價格關系研究——基于PCA-SEM的分析[J].建筑經濟,2015(10).
[7] 許一帆.基于時間序列的房地產影響因素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商,2014(38).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a)-127-03
作者簡介:馬行耀(1981-),男,漢族,甘肅靖遠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建筑經濟管理、工程造價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