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陽
(華中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解析貝多芬《田園》第一樂章的旋律發展
李沐陽
(華中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 要】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大約完成于1808年,由貝多芬親自命名為《田園交響曲》,是他少數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本文著重以《田園》的旋律發展為線條,對《田園》第一樂章進行分析。
【關鍵詞】《田園》;第一樂章;旋律發展
(一)主部
主題一:動機一動機二

主題二:

樂曲開始,第一小提琴在中高音區奏出平靜、甜美的旋律,音符以級進為主,在旋律線上下起伏的過程中伴隨著歡快而灑脫的跳音。第二小提琴在第五小節使用動機一在低音區奏出與第一小提琴類似的旋律緊隨其后,屬音長音的出現為第一小提琴做預備和聲音程,兩者相互襯托,互為補充。隨后第一小提琴呈示主題二,主題二保留了主題一中的骨架音,在骨架音中加入其他的音,較主題一節奏拉寬,音樂更舒緩。雙主題呈現完后,半終止性質的屬和聲在節奏慣性律動中延伸,采用了跳動的節奏型,這一演奏方式的處理極其細膩,先連后頓,并以同樣的音高連續重復10小節,前5小節力度逐漸堅強(p-f),而后逐漸減弱,最后以旋律級進,pp的力度進入到下一個部分,為后面的音樂構架好一道連接的橋梁。隨之而來的是主題在雙簧管、單簧管、短笛中的輪流再現,這一過程中,管弦齊鳴,織體變厚,音量加大(p-f),樂曲情緒變得高亢明亮,彰顯了大自然的靈動與蓬勃生機。主部的末端是一個小連接,材料來自主部主題一,旋律級進向上進行,兩句重復后主題分裂,預示著副部以八分音符為主的節奏型。
(二)副部
副部主題:

副部主題建立在主部主題的屬調C大調上,旋律發展的手法主要是模進。不僅沒有喧賓奪主,還突出了主部主題。
結束部材料來自主部和副部的結合,主要體現在節奏上。第一小提琴和雙簧管進行主旋律的穿插進行,兩次結合體現了對呈示部的一種肯定。隨后迎來的是以小提琴三連音的織體形式進行的旋律發展,而后采用主部材料節奏型在屬和弦上發展擴充,最后經過副部材料形成的4個小節的連接進入到展開部。
展開部分為四個部分,調性發展頻繁,力度對比更加突出,織體豐富精彩,內部的急促和舒緩有很明顯的對比,把主部主題的變化及發展發揮到淋漓盡致。
(一)引入部分建立在降B調上,材料來自主部主題一,用小提琴、單簧管依次演奏,保持著呈示部的優美,但力度對比已出現相對激烈的變化,小提琴的第一句主旋律就出現了p-f的變化。
(二)展開部第一部分采用了動機二的不斷分裂,弦樂聲部通過輪流演奏主旋律,并通過音色、力度不斷帶動樂曲的情緒。調式的變化(降B轉D)又更加促進了急促感,管樂拉長的旋律讓這緊張的情緒得以緩和。當分裂積累到第一階段的高潮時,在主和弦上管弦齊鳴,仿佛看到了大自然萬物生長、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隨后迎來的是樂器獨奏的寧靜,大管和小提琴的呼應相得益彰。
(三)第二部分轉入G調,同樣引入了主部主題一,再采用動機二的節奏型進行分裂,達36次之多,這一部分發展與第一部分基本相似,調性后轉入E大調。
(四)第三部分進入A大調,開始依然引入主部主題一,而后發展變為主部主題二的材料。這一部分達到展開部的高潮,因此,調式變化頻繁,分裂更加激烈,音色、織體更加濃厚。伴隨著調式的變化,力度也隨之加強,管弦齊鳴的聲勢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展開部的材料基本來自主部,對主部的多次分裂、精煉使展開部一氣呵成,讓整個樂章極具高度的統一性。
再現部與展開部自然連接,基本上與呈示部相同,但并非原始再現。真正的再現由312小節樂隊齊奏主部主題開始,調性統一在F大調上。經過展開部激烈緊張的情緒后,再現部的音樂回歸到大自然的寧靜和享受。
尾聲結合了主部和副部的材料,在降B調上展開,而后在F調上采用呈示部中結束部的材料,重復,漸弱,減慢,緊接著用主部主題一的第三小節進行展開,最后管弦全奏主和弦,結束全曲。
參考文獻:
[1]貝多芬.貝多芬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總譜[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2]田可文,陳永.西方音樂史[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