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美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達到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在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幼兒之間個體差異很大,年齡越小,差異越大。幼兒性格上的差異,帶來了需求上的差異,使得幼兒在對安全感的需要上、對新體驗和活動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在實踐中我們要尊重幼兒個體差異,促進幼兒個體發展,并努力讓自己成為專業型的教師。
[關鍵字] 關注幼兒 個體差異 專業型
《綱要》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達到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在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下,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們,在腦海中應該深深地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該時時處處以教育的眼光來審視和關注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表現,特別要注重個體的差異性。筆者作為幼兒園管理層一員,經常進入各班級指導與參與,期間就遇到了不同個體差異的幼兒,面對不同的孩子,我們教師應該以自己獨有的人格魅力、專業水平來處事與應對:
一、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施以不同教學方法
在中八班里,我遇到了一位不會自己吃飯的孩子。我進門的時候正看到阿姨端著碗一邊拿調羹往一男孩子口中喂飯。我有點奇異地問:“阿姨,今天這個孩子怎么了?”阿姨告訴我:他這個學期新來的,從來不自己吃飯,家里也是大人喂的。我轉頭對孩子說:寶貝兒,你已經中班了,是哥哥姐姐了,要學著自己吃飯了。我看剩下的你自己吃一口吧,讓王老師看看,你今天有進步了。孩子似懂非懂地看著我好一會兒,我一邊笑臉迎著一邊疊疊加柔柔地說:寶貝兒,自己吃一口吧,特別好吃的。孩子怕是被我的真心感動了吧,真得自己吃了一小口,我馬上翹起大拇指表揚他有進步,真能干,相信明天會自己吃的更多。一連幾天,我天天進中八班,先遠遠地看這個男孩子自己吃飯的樣子,悄悄地用手機錄下他吃飯的樣子,然后走近了及時地對他的狀況進行表揚。一周后,他已經能自己好好地吃完一碗飯了。于是我將連續幾天來拍下的視頻播放給全班孩子看,并請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孩子們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表揚這位進步的孩子。此時男孩子的臉上顯得無比自信。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時刻要記住這一教學原則,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沐浴在那柔聲細語的表揚聲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二、教學過程注意方式,耐心實施分層教學
小十班里有個孩子,入園起就沒好好地吃過一口菜,在家也是這樣。當我發現并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覺得很有必要進行介入。那一周剛好輪到我進小十班共同午餐管理活動。我有意地接近孩子:明明真能干,已經吃下那么多米飯了,明明還會吃各種菜呢!明明用眼睛眨巴著看我,有點莫名其妙,我又接著說:菜菜很愿意到你的小肚子里玩一玩,他想辦法讓他們進去吧。明明懂事的點點頭,但沒有行動。因為第一次與明明接觸,我想我的要求不能過高與過快,就笑著對明明說,今天就吃一口吧。明明真得吃下了一口。我馬上表揚明明,老師與阿姨也一起表揚了他,明明笑得特別地燦爛。一連幾天,明明吃菜的量也多了起來。接下去的一段時間里,在班級老師、阿姨經常性地關注與鼓勵下,孩子用餐的好習慣越來越好,老師們及時將孩子的進步分享給孩子的家長,家長看到這樣明顯地進步,在家里也一貫地加以配合起來,就這樣,孩子偏食的壞習慣慢不見了。《指南》告訴我們“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孩子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成人應為幼兒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并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以欣賞的態度對待幼兒,接納他們的個體差異,注意發現他們的優點,讓幼兒形成安全感。
三、善于抓住教育契機,根據差異因人施教
中九班有個孩子叫祺祺特別坐不住位置,經常在老師組織活動時游蕩開去。全班孩子都知道他屬于特別調皮的。我每月會輪到一次進班帶班活動。第一次帶班,我們組織玩蹦蹦床等大型器械活動。我在蹦蹦床區域當管理員,想玩的孩子們有序地排著隊,管理員計時三分鐘,當還剩下10秒時提醒孩子們從10-1進行倒數,然后進行換人游戲。祺祺剛玩好就想插隊再進去玩。孩子有讓他的,也有憤憤不平但又是“有怒不敢言”的那種,更有堅持原則的……觀察了一會兒,我覺得很有必要介入下。我告訴祺祺,玩游戲是有規則的,大家都要遵守。玩好的還想再玩,就需要到后面去排隊,要不去其他區玩。祺祺不同意,硬著要擠進去玩。我攔著他不讓進,他就大哭大鬧起來。我堅持原則一定不讓進,并冷處理他。祺祺見哭了鬧了都沒用,最后乖乖地排隊去了,當他排上隊輪到玩時,我馬上表揚他:排隊玩就對了,以后就要這樣遵守規則。祺祺笑了。作為教師,應該允許幼兒表達自己情緒,并給予適當的引導。對孩子發脾氣不硬性壓制,等孩子冷靜后要進行及時地引導“什么行為是可接受的”,及時幫助孩子化解消極的情緒。
“皮格馬利翁效應”曾告訴我們: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雖然我們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是否有能力,但是我們寧愿從積極的一面去相信他是有潛能的,他是一個好孩子。這種相信會在無形中影響和改變我們對待幼兒的方式,幼兒受到我們行為的影響,他們的行為會朝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孩子與孩子是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世界上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尊重孩子是前提,關注孩子是重點,后期支持是關鍵。在教育過程中做個有心人,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思考問題、理解問題,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善于發現其自身的優點、長處,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使他們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同時努力讓教師個體的專業水平更好地成長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