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琦



摘 要:2008年于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使世界各國金融業以及實體經濟受到了難以估量的毀滅性打擊。在危機發生之前,即使部分國家的商業銀行有著很高的資本充足率,卻依舊難以逃脫危機。桿杠率對于企業的穩定經營有著重大的作用,中國銀監會以充分估計當前我國審慎監管合理性為前提,將商業銀行杠桿率作為新的監管對象,以控制其變動幅度為基本理念,將核心資本在經處理的表內外資產余額中的比重規定為不低于4%,作為對資本充足率的完善手段。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桿杠率對商業銀行的穩定性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桿杠率;銀行穩定性;影響
一、我國上市銀行的桿杠率與穩定性現狀
從圖1可以看到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杠桿比率。樣本銀行的杠桿率在2008年-2010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和波動性,甚至出現谷值,反映出次貸危機余威尚存。在其他年份,杠桿率波動相對較小,波動幅度維持在4%,集中于4%-8%之間,均值達到6%。這說明國內上市銀行在資本結構、管理經營方面的水平較高。
為了便于區分和比較杠桿率在不同性質商業銀行之間的不同狀況,以國內商業銀行所有權性質為依據,筆者對選取的16家銀行進行了分類,將其杠桿率數值分別以圖表的形式呈現。下表可以直觀地反映出五大行在經營穩健性方面的優勢,杠桿率普遍集中在4.7%-7.5%區間內,均可以達到監管要求。國內五大行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經過股份制改革上市之后資產結構、資本結構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因此杠桿率水平普遍偏高,經營風險也相對較小。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杠桿率水平,除了中國農業銀行有些年份數據出現缺失外,均達到銀監會2011年提出的監管要求;并且,可以明顯發現在銀監會2011年對商業銀行杠桿率提出明確的監管要求之后,各大國有銀行的杠桿率基本上呈現遞增趨勢,可見對杠桿率的監管政策產生了一定成效。各大商業銀行為了達到監管要求,積極開展業務創新,加強自身發展。因此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之下,資本構成得到了一定的優化。
圖2是國內五大行的杠桿率情況。由于中國農業銀行上市時間較晚,因此部分年份出現數據缺失,但這不影響整體的杠桿率水平。我國金融業一直處于監管當局的審慎監管之下,因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杠桿率水平基本達到監管要求。
從中可以發現,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的杠桿率基本可以達到監管標準,其中以國有銀行最為明顯,這與國有銀行的資產規模、市場效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杠桿率起伏較大。如浦發、平安等,杠桿率的變化幅度超過了3%。同時,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杠桿率普遍較大型國有銀行低,與其自身規模、品牌受眾、風險控制能力均有關;2011年杠桿率監管的政策出臺后,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杠桿率均能達到監管要求,標志著巴塞爾協議III提出的監管政策在短期內是有效的。
二、完善我國銀行杠桿率監管的建議
國內銀行若要提高對實體經濟的服務作用、促進新業務的拓展,監管環境的相對寬松是必要的前提條件。因此,杠桿率監管的相關規定可能會對國內銀行發展業務創新的主動性有所打壓。
1.要構建合理的資本限制體制和補給系統
我們可以從過往的研究中發現,盡管從整體上看,我國商業銀行擁有較高質量的資本質量,然而,就商業銀行資本結構來講,發達國家與我國有很大不同。特別是,我國銀行的普通股權益幾乎充斥了整個核心資本。在統一審慎監督標準下,這種特點將使競爭激烈的銀行業處境更為不利。商業銀行致力于發展和壯大表外業務(如衍生品交易),得益于趨于成熟的利率市場化。因此,根據當下的實際情形,商業銀行必定會對資本結構進行適時調整來使杠桿率降低。此時為了達到監管標準,要構建合理的資本限制體制和補給系統,并使之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管用的。
2.促進銀行業務創新
銀監會給出的杠桿率度量相對比較苛刻。商業銀行在測算資產總額時,也納入了表外業務。同時,也排除了衍生品信用等風險稀釋因子。另外,銀監會規定的懲罰措施也相當嚴厲。對于尚不能達到規定指標的商業銀行,他們應當進行自我矯正,具體措施包括主動地使表內外資產規模降低以及抑制表內外資產的過度擴張等。如此,我國商業銀行進行衍生品交易的踴躍性主動性勢必被削弱。而且,我國正在出臺各項措施來加快利率市場化同時擴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此舉會導致越來越少的商業銀行的凈息差,進而會給銀行施加更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梢?,商業銀行開展業務創新,是緩解自身壓力并更多地提供發展機遇的根本性舉措。商業銀行現已積極開展各種表外業務及中間業務,但此舉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商業銀行必須大力開發新領域、拓展新業務,促進自我發展和行業競爭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雄兵.銀行業集中、競爭與穩定的研究述評[J].國際金融研究,2011(5).
[2]黨均章.杠桿率監管對商業銀行影響幾何?[J].銀行家,2011(8).
[3]范小云,王道平.巴塞爾III在監管理論與框架上的改進:微觀與宏觀審慎有機結合[J].國際金融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