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張世友,李雨昕,楊曉玲,王稼香(四川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
專題討論會在護理本科生臨床綜合能力培養中的應用研究
楊茜,張世友,李雨昕,楊曉玲,王稼香
(四川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摘要:目的評價專題討論會在護理本科生臨床綜合能力培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3級護理本科一合班學生,共64人,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二合班學生,共65人,作為觀察組,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引入專題討論會。學期末,對兩組學生進行臨床綜合能力考核,并自制調查問卷對教學滿意度進行測評。結果觀察組臨床綜合能力、教學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結合專題討論會的新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護理本科生的臨床綜合能力,提高學生滿意度。
關鍵詞:專題討論會;護理本科生;臨床綜合能力;教學滿意度
內科護理學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學科性質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基礎理論、基本知識,還需具備臨床綜合能力,即護理評估能力、分析決策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技術操作能力等[1]。目前,內科護理學教學多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配合臨床見習方式,沒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能力培養,很難達到培養學生臨床綜合能力的教學目標,因此,改革現有教學模式勢在必行。鑒于此,本研究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引入專題討論會,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強調內科護理學教學的針對性、實踐性、整體性和客觀性,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將我院2013級護理本科一合班學
注:本文系2015年四川醫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2015052)生(64人)作為對照組,女59人(92%),男5人(8%),平均年齡(20.52±1.01)歲;二合班學生(65人)作為觀察組,女61人(94%),男4人(6%),平均年齡(20.33±1.09)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醫學基礎知識、通識教育成績、創新能力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觀察組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開設專題討論會。觀察組共開展6次專題討論會,由臨床綜合教研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確定6個討論主題,內容包括消化性潰瘍患者的飲食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戒煙護理、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日常生活護理、預防肺結核傳播的措施、冠心病患者的用藥護理、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監控。專題討論會安排在臨床見習前一周周一下午2:30~4:30進行,共6次,為避免誤差,每次教學活動均由同一位教師主持。
1.2.1會前準備確定討論會主持人,要求其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現場掌控能力。本研究中討論會主持人為專業課教師,參與者為觀察組全體成員,活動地點為多媒體教室。工具包括紙筆、黑板、粉筆等。
1.2.2專題討論會實施[2,3]專題討論會共有5部分,其中“破冰”環節于第一次會議使用,后續可用前一次措施執行情況總結等其他環節代替。(1)“破冰”,旨在通過一些小游戲,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參與者互相留下印象。本研究采用隨機將參與者分為3組,請各組在5分鐘內推選組長,對本組組名及組徽進行陳述的方法。(2)流程介紹及主題引入。主持人明確會議目的,統一會議思想,并給每組發放相關資料及筆、紙等工具,針對本次議題、內容做簡單導入性介紹。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戒煙護理為例,首先明確吸煙是引起COPD的主要原因,然后引申到為何組織開展戒煙護理中來。(3)頭腦風暴。主持人要求組長主持組內頭腦風暴討論,原則是鼓勵發言,人人平等,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由小組記錄員記錄所有意見(建議)。最后,由各組代表將本組討論結果寫到黑板上。(4)歸納總結。主持人引導學生對意見(建議)逐條討論,分類、總結及歸納,最終提煉出關鍵因素。每個專題找出3~5個關鍵因素即可,并在主持人引導下找出具體措施并記錄。例如:對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監控,應注意定時間、定體位、定部位、定血壓計,以便及時監控血壓變化;一旦血壓波動較大,及時通知醫生處理。(5)建立跟蹤機制,掌握措施執行情況。利用Excel自制措施落實跟蹤表,包含狀態(未開始/進行中/完成)、措施制定日期、預計完成日期、措施描述、執行者、調整備注等項目,并在首頁用圖形表示進度。于第二次討論開始前,對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最后每組評選出表現最好的3名學生,給予平時成績加分。
1.2.3評價方法(1)臨床綜合能力評價。根據我校本科生實際情況,參考敖薪等[4,5]對護理專業本科生臨床綜合能力的評價,在學期末對兩組學生臨床護理綜合能力(護理評估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臨床操作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進行測評,每項20分,合計100分。
(2)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在學期末,利用四川醫科大學課堂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采用雙盲統計法。調查問卷由學院教學質量管理控制科發放并回收統計。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非常滿意依次以1~4個等級表示。共發放問卷129份,回收問卷129份,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內及組間差異比較用t檢驗。所有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2.1兩組臨床綜合能力評價比較(見表1)
2.2兩組教學效果滿意度比較(見表2)
3.1結合專題討論會的新型教學模式能顯著提高學生臨床綜合能力
表1 兩組臨床綜合能力評價比較(±s,分)

表1 兩組臨床綜合能力評價比較(±s,分)
組別 護理評估能力對照組觀察組例數 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64 65 t值P 15.34±0.59 16.25±0.42 10.10 〈0.01 15.77±0.61 16.13±0.55 3.52 〈0.01 15.29±0.55 16.67±0.61 13.49 〈0.01溝通交流能力14.64±0.75 16.05±0.48 12.74 〈0.01 14.88±0.64 15.97±0.46 11.12 〈0.01

表2 兩組教學效果滿意情況比較[n(%)]
傳統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更注重知識傳授而非臨床綜合能力培養[6,7]。專題討論會的引入,首先是幫助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前的準備工作;其次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親身參與,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以冠心病患者用藥護理專題討論會為例,首先由教師引導,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書籍,總結冠心病患者的常用藥物;然后針對每種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展開頭腦風暴,各抒己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后進一步就患者藥物使用方面進行知識宣教。整個流程的設置,即分析問題—得出結論—提出措施—落實執行,鼓勵學生自己分析、總結、歸納問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同時也從系統層面向學生展示了問題解決的思路,最終實現提高學生臨床綜合能力的目標。
3.2結合專題討論會的新型教學模式能顯著提高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單向接收器”,大多數時候處于被動接受或“等待輸入”狀態,“聽了就忘”實屬常態。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引入專題討論會,從整個教育模式層面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作為知識傳遞主體提供了一個“躬行”的機會。以COPD患者戒煙護理為主題的專題討論會,因護理本科生以女生居多,無吸煙嗜好,很難理解戒煙護理的開展。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處于引導者地位,通過適當引導、鼓勵和督促,幫助學生參與到互動型知識傳遞活動中來。學生通過親自參與,總結出來的東西,能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獲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敬芬,王亞軍,王旭,等.《藥物合成反應》課堂專題討論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3(1):115-118.
[2]邱中成.專題演講討論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1):132-133.
[3]楊茜,孫鴻燕,李雨欣,等.專題討論會在慢性乙肝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5,30(17):74-76.
[4]敖薪.護理專業學生臨床綜合能力構成要素的認定與量化考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5):8-12.
[5]張旋,陳璇,段培蓓,等.護理專業本科學生臨床綜合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8):12-15.
[6]黃栓成,王利清.專題討論教學法在公共政策學課程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4):123-125.
[7]張敏,趙潤平.不同教學模式對護生臨床綜合能力的影響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5):104-105.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9-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