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利


摘要:用工成本上升是當前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新問題,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客觀、正確看待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如何采取積極措施和對策緩解對企業的壓力,是我們應該深深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用工成本;勞動力成本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02
前言
用工成本上升這個話題是當下企業家和學者們同聲高呼的頑疾。從2008年玖龍紙業的張茵就《勞動合同法》問題向全國政協建議取消“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到2011年厲以寧教授在十二五期間提出的新生代農民工出現了新的特點并加快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到現實社會總勞資雙方就工資問題頻繁發生的沖突,足以見得這個問題已經關乎國計民生,關系社會的繁榮發展。到了十三五期間,這個問題更加尖銳。2016年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召開記者會。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回記者問時提出,在企業方面和雇員方面,《勞動合同法》的保護程度是不平衡的。對企業的保護十分不足,最終損害了勞動者利益。
用工成本上升一方面是“資”方的抱怨,一方面是“勞”方的苦衷。潮流已定,勞動法只是個準繩,引經據典也只能是紙上功夫,下面就要看我們廣大的國民如何看待和對待了!
一、用工成本的詮釋
(一)廣義用工成本概念及影響因素
廣義的用工成本是考慮“投入產出”的,這個成本要與對應用工收益匹配。廣義成本包括基本薪資、獎金、福利費、社保、公積金、占用辦公環境、生產不良品、對集體產生的負面影響、稅收、企業社會責任等等。
影響廣義用工成本的因素主要是:所在地標準、企業所處行業、工作環境、人員基本素質、人員與企業需求契合度、工作經驗及熟練程度、環境資源、企業文化、員工生活空間。本文所述用工成本指廣義的用工成本。
(二)狹義用工成本概念及影響因素
狹義的用工成本范圍縮小很多,僅包括個人直接得到的月薪、獎金、社保、住房公積金、伙食費、住宿費、補貼等。
影響狹義用工成本的因素主要是:所在地標準、工作環境、人員基本素質、企業文化、員工生活空間。
(三)用工成本與城市化的關系
談到用工成本絕對不能疏漏城市化因素。農民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多數采取自給自足的生存方式,只有農民大量走向城市才會讓迅速擴大的城市有“工”可用。
二、國際用工成本環境
(一)美國加拿大
高昂用工成本且民主化。美國人工作時間表面為8小時,但民主意識強烈,往往把音樂、網絡等娛樂融入工作,靠務實和有點自大的美國優越感實現工作價值,8小時后更會把工作拋在腦后,所以人工成本就高。好在美國有軍工、化工、軟件、電子等方面產業的競爭優勢,相對稀釋了美國人的高昂用工成本;同時,美利堅的包容性也吸納了中國、印度、拉美高素質且勤奮的外來移民來提高人均增加值。
(二)歐盟
高昂用工成本且效率低。歐洲或歐盟受其發達資本主義基礎和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影響,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可大致分為兩大派系,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國家用工成本尚屬中庸,高人工成本高人均增加值,依托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社會資源,具有人工成本競爭力;以意大利和西班牙為代表的南歐國家崇尚人權享樂,工會代表這些大多數國民與政府抗衡,高人工成本、低人均增加值,套用中國俗語就是坐吃山空,這也導致被德國總理默克爾抨擊為“懶漢國家”,今年的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至今難以收拾。
(三)日本韓國
較高用工成本且高效率。日本韓國屬于經濟發達國家,用工成本較高是在亞洲國家公認的,主要受人員素質普遍高,房屋、日常生活高消費,以及低社會福利等因素的影響。因其保留數碼產品、顯示產品、化工等產業的國際領先位置,對較高的用工成本基本被高附加值的產品稀釋。相對來說,其人力資源已經被開發到極致,機械化或產業向海外轉移是其降低用工成本的最佳出路。
(四)南亞
低廉用工成本且低效率。南亞的印度和孟加拉擁有全球堪稱雄厚的勞動力資源,加之官方語言都是英語,勞動力成本低廉。但落后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外出辦公的超低效率,社會治安也不理想,都相對拉高了人工成本。但是:印度大象行動遲緩,但步步鏗鏘有力,隨社會基礎的提高,印度用工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五)拉美
中等用工成本且潛力巨大。拉美國家的用工成本標準較低,月均最低工資額約為100美元,不同地區、行業間工資差異較大。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為代表,其都擁有系統的用工、勞動法律法規保障。例如,阿根廷的月均最低工資額為140美元,工業系統職工月均工資額為600美元。政府雇員的工資額根據相關法令確定,私營部門雇員的工資通過集體協商確定。可以預見,拉美國家潛力巨大,在不久的將來,用工成本和勞動力資源、環境資源優勢會逐步顯現。
(六)非洲
工業化荒漠且無人工成本概念。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因為工業化進程滯后,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用工普及率低。雖然有統計數據表明有三十幾個國家最低工資超過中國,但因為數據缺乏全面性,僅代表少部分國家公務人員和商貿人員的用工標準,不足以說明問題,畢竟非洲的貧困問題還是全球最突出的。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工業的全球化和非洲人民素質提高,越來越多的非洲企業和人民會加入到雇員行列,屆時其用工成本必將顯現優勢。
三、中國國內用工成本環境
(一)縱覽中國全國
中國作為世界化工廠頗受詬病。往往是靠低廉的用工成本,犧牲了當代人員的健康和環境資源,換來微薄的辛苦費。應該說,中國的用工成本上升速度還慢了,且遠遠不夠,用工成本差距太大極不合理。
以最低工資為例,按地區劃分具有代表性的地區最低工資及社保情況如下:
可見,最低工資按區域由高至低依次為:中南、華東、華北、東北、西南、西北,對應和區域經濟發達程度成正比。近五年的區域工資差異在縮小。工資上漲幅度在60%——100%,社保比例有升有降,但絕對額隨工資基數上升也很快。社保比例按區域由高至低依次為:華北、華東、東北、西南、西北、中南。綜合評定,狹義用工成本由高至低為:華東、中南、華北、東北、西南、西北。
美國勞動統計局2009年4月發行的《勞動評論月刊》中有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勞動力每小時的工資為0.81美元,僅為美國同期勞動力每小時工資水平的2.7%,日本的3.4%,歐盟的2.2%。同樣,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工資差也大抵如此。中國最低工資是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為58%;中國最低工資是平均工資的21%,世界平均為50%;中國公務員工資是最低工資的6倍,世界平均為2倍;中國國企高管工資是最低工資的98倍,世界平均為5倍;中國行業工資差高達3000%,世界平均為70%。
(二)中南
以廣州、深圳、湖南為代表,屬于中國市場經濟最前沿,對應因當地物價水平較高、產業鏈配套齊全等原因,工資最高。但中南企業在福利、社保公積金等方面偏低,平均用工成本低于華東。
(三)華北
以北京、天津、河南為代表,用工成本偏高,但極差非常大,例如,北京將比同區域的內蒙古高很多。同時,因為此區域集中國家公務部門和央企、跨國集團,福利、獎金、工會活動等隱性成本高,實際用工成本很可能超過中南。
(四)華東
以上海、浙江、江蘇為代表,沿海沿江區域,經濟較發達,工資、社保公積金等都在前列,平均用工成本在國內最高。
(五)東北
老工業基地,產業環境成熟,用工成本不斷下降,且近年來青壯年勞動力因缺乏就業渠道和不滿低薪酬外移,流失兩成以上。
(六)西南
新興發展地區,正逐步追趕沿海沿江區域,現用工成本尚低,但將隨當地經濟發展逐步提高。
(七)西北
西部大開發尚需時日,人工基礎素質差,用工成本低。
四、如何看待現狀
(一)歷史數據說明了什么
狹義的用工成本容易根據社保渠道取得,但廣義的用工成本涉及因素諸多,目前最好用定性角度評價。
從區域角度來評價,發達地區、改革開放早的地區、沿海沿江地區、有政府資源地區用工成本偏高,也就是說有優勢的地區成本高,這是一個合理的經濟現象。
從行業角度評價,難度很大。因為好多隱性的用工成本連稅務局、檢察院和審計署也查不出來。例如,稅務杠桿調控和財政二次分配的合理性;沿海不規范地區的山寨產業、地下金融機構;擁有壟斷資源的國字號背景公司;存在跨境利益輸送的國際化集團企業等等。凡是存在資源的不均衡現狀,必將主動被動帶來用工成本的差異。中國政府注資企業各行業間工資差別懸殊,這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2015年上半年銀行人均薪酬16.6萬元。建筑、餐飲、編織等行業的工資約在2萬元/年左右,中國行業之間工資差異達到了 300%!
中國財政部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1.4%。
應該說,統計數據說明不了科學性,只是提醒我們及時關注或糾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衡問題。
(二)用工成本上升是個相對論
衡量用工成本上升下降千萬不能用絕對金額比較,必須結合人工為社會創造的增加值來綜合評定,這是一個相對論。人員的素質積累、企業先天資源優勢、科技生產力優勢、地域優勢、甚至機遇,這些都會影響用工成本的評價。
但總的來說,用工成本會隨著綜合國力的變化而變化,是同方向的,是天經地義的。人民的幸福感、物質生活水平、身體素質就應該與綜合國力的發展同步。
(三)上升的成本到哪里去了
首先,我們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三十年人民的物質生活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也沒出現長期的類似日本、中南歐國家那樣的負增長或停滯。
但是,住房、教育、醫療、基礎資源的上漲,國際金融、海外投資的學費,這些都是明擺著呢!取富于民后,必將在哪個環節還回來,至于誰獲益,是否“三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四)優勢在哪里
不要把世界工廠當成榮譽而自喜,古語一大堆,什么:“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下者勞力,中者勞智,上者勞人”、“仁者居上,能者居中,智者居側,工者居后”。此道理推廣到行業去取向、勞動力產業和國家也是一樣。
各位可以再回過頭看看十三五規劃,兩個核心議題及涵義:
其一,人力資源的數量是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礎。“人力資源強國”的數量標準,即要能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能向國際社會輸送相當數量的人力資源。提高質量標準,改善結構和布局標準。
其二,人口發展作為基本生產力和消費力的人口與經濟相互制約關系的發展。人口作為基本生產力,必須與生產資料的性質和比例相適應。作為消費力的人口與消費資料之間也有著相互制約的關系。
五、出路在哪里
2015年GDP增長6.9%,為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化解勞動力成本上升是緩解企業壓力的必要手段。
(一)資源配置是硬道理
揚長避短,全局規劃考慮經濟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過了溫飽階段,在勞動力資源和用工成本方面我們比不過印度越南等,在自然資源方面我們比不過俄羅斯和巴西,在國民教育水平方面我們比不上西方發達國家和日韓。中國人的優勢還是在于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擁有龐大的工程師隊伍。三思而后行,冷靜配資市場資源再決定下一步方向。
(二)產業定位和布局
還是要提到十三五規劃,中央已經認識到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耕地的無效占用、計劃生育導致的人口老齡化、產業鏈尤其是尖端民用技術的斷腿暴露的經濟軟肋、城鄉同步發展、東西部經濟平衡等等。這些歸根到底都需要調整產業結構,用產業定位和布局來實現。
(三)區域轉移
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同中亞和東盟國家深入合作,也包括了勞動力資源的互補。“做自己擅長的,其他外包”,這是蘋果、IBM、諾基亞等的經營理念,這更加適用于現階段的中國企業。找合適的人干合適的事,用工成本自然不會浪費。人才流動是有趨向性的,我們的政府和企業要做好引導,發揮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優勢,自然解決了用工成本上升的問題。
(四)工作環境規劃
最后,中國已經進入創新驅動新階段,中國制造2025就在我們前面。傳統的制造業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終必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結合所處產業情況選擇設計工作環境,包括設備自動化、工藝流程、周邊產業鏈配套、交通環境、基礎設施配置、當地政府鼓勵項目等等。這方面,我們要發揚和美國、德國、日韓企業的差異優勢,最佳配置企業的工作環境,從產出大于投入的目光正確看待用工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