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月珺
摘要: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最基本的客觀必要條件己經具備,公眾的文化消費意識也在增強。文化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已成為消費領域的突出特征。文化消費己經顯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潛在需求極為旺盛,容易形成規模,將構成新的消費熱點。綜合分析來看,文化創意類經濟品消費將逐漸超過金融類經濟品。因此,通過基于《資本論》視角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探討文化商品是如何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并贏得一席之地,它在將來又該如何發展。這也是學習并運用《資本論》所蘊含的經濟思維方式的一次嘗試。
關鍵詞:文化商品;資本論;地產;金融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1
前言
縱觀《資本論》的全書框架,可以找到一種思路在于,從實證分析到本質分析,經濟品被劃分為無差別勞動類經濟品和包含差別勞動類經濟品。而后者又可以劃分為自然資源類經濟品、技術產權類經濟品、文化創意類經濟品、金融類經濟品。
為什么在今天需要進行經濟案例分析——關于文化創意類經濟品?事實上,對于文化商品的消費在今天已經形成其特有之勢。
一、案例背景及現實問題
1.案例背景
人作為活著的主體,追求溫飽是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當生存需求得不到滿足,精神消費就無從談起,文化商品自然也不會出現。要探討文化商品是如何興起并發展的,就首先要探討它為何能夠出現。
第一,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生產力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在這里一般是指勞動過程中的這樣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能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的勞動時間,從而使較小量的勞動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術的進步、由協作分工引起的勞動的社會的自然力的提高。
第二,人的自由時間與之前相比增加。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先前生活必需品供不應求的局面得到改善,人的生存狀況與之前相比有了明顯改善,或者說追求溫飽的生存需求能夠很容易被滿足。于是,人們先前單一用來解決生存問題的時間縮短。同時,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工人完成生產任務的時間與以前相比也縮短了。兩者作用的結果,便是人的自由時間得到延長。
2.現實問題
從案例背景中我們可以得出精神消費的兩大前提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生產力水平提高、自由時間延長之后,人們就一定會更多地傾向于文化商品的消費。為什么不是更多地進行物質商品的消費而是文化商品的消費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有必要對目前中國的現狀做一探究。
從恩格爾系數來看,從1994年起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一直呈現下降趨勢。而從1992年起,城鎮居民用于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的支出便穩居前三位,1998年超過衣著類消費躍居第二位。2013年11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與文化部文化產業司主辦的“文化中國:中國文化產業指數發布會”上的數據表明,我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約為4.7萬億元,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30%。而當前實際文化消費規模約為1.0388萬億元,僅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6.6%,存在3.66萬億元的文化消費缺口。
那么,在產生的前提得到滿足之后,文化商品的消費又是如何逐步發展起來的?文化創意類經濟品的消費在未來將逐漸超越金融類經濟品消費這一結論的理論依據又來自哪里?
二、理論依據
“在剩余價值率不變或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的情況下,一般利潤率會逐漸下降。”也就是說,隨著勞動生產率的上升,一般利潤率即平均利潤率會下降,利潤率的高低和資本主義的生產發展成反比。但由于金融類產品、自然資源類產品、文化創意類產品本身不包含價值,因此它們不受一般利潤率下降規律的影響。因此,為了追求利潤,資金會涌入這些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資金較多地流入金融和地產。這是因為:第一,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金融所具有的“誘人的高額利潤,使人們遠遠超出擁有的流動資金所許可的范圍來進行過度的擴充活動。”即使信用制度“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如馬克思所說,“不過,信用制度可加以利用,它容易得到,而且便宜。銀行貼現率低:……國內一切證券交易的行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因此,為什么要放過這種大好機會呢?”第二,地租本身具有上升的趨勢,投機地產有利可圖。這又是因為,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利潤率有下降的趨勢,由利息率由利潤率決定來說,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趨勢;此外,把利潤率撇開不說,由于借貸貨幣資本的增大,利息率也有下降的趨勢。
但是,由于國家對金融地產的管制,可以預見到未來資本將逐漸從這兩個經濟領域中撤出,尋找新的出路。那么,同樣不受一般利潤率下降規律影響的文化創意類產品,就成為資本新的落腳點。
三、啟示及建議
從文化商品的定義來看,文化商品包括文化勞動產品和文化勞動服務。文化勞動產品一般是以物質作為文化的載體體現的,表現為物態形式;而文化勞動服務則一般是以人的活動作為文化的載體體現的,表現為非物態的活動形式。
因此,正如虛擬經濟是建立在物質經濟的基礎上一樣,文化商品的發展和文化消費的繁榮也要相應地依賴于物質生產和技術水平。所以,在物質生產和技術水平提高(或沒有真正高度發展)之前,我們不應讓資本過早地推動文化商品繁榮。文化商品不同于股票等金融衍生品,如果資本過早地推動其繁榮,不僅會有泡沫經濟出現的可能,而且也將影響國家的文化產業,乃至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四、結論
文化商品的興起與發展是多種因素和自然規律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可以猜想其在未來將超越金融類經濟品和自然資源類經濟品,成為吸引資本的熱門領域。但同時我們也應明白,必須同步地提高物質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作為其依托,防止“早熟”現象的出現。
參考文獻:
[1]戴維·思羅斯比,潘飛.什么是文化資本?[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01).
[2]花建.創新·融合·集聚——論文化產業、信息技術與城市空間三者間的互動趨勢[J].社會科學.2006(06).
[3]焦斌龍.簡析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及其選擇[J].前進.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