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蓉
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構想為絲綢之路旅游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在系統梳理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基礎上,圍繞絲綢之路旅游合作機制、遺產廊道型資源旅游開發、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傳播三方面進行了綜述,并對其未來研究進行了展望,以期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發展;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05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2
一、引言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亙歐亞大陸、持續2000多年的人類貿易互通和文化交流的國際大通道,對于亞歐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交往做出了巨大貢獻。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構想,指出絲綢之路不僅是交通及物流通道,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通道。為了更好地實現“絲路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應當加強中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廊道旅游資源的梳理與深度挖掘,依托絲綢之路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不斷加強區域內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動優秀文化的傳播,提升“絲路之旅”品牌的辨識度和美譽度。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發展相關研究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學界和業界不斷對其戰略價值進行重新審視。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高度關注絲綢之路旅游合作機制、遺產廊道型旅游資源開發、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傳播等領域研究,出版了大量學術論著,發表了大量相關論文,相關文獻綜述如下。
(一)絲綢之路旅游合作機制
區域旅游合作是旅游空間相互作用的系統工程。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良好的旅游合作機制有利于促進其旅游開發。
梁雪松(2009)對絲綢之路區域旅游合作開發戰略進行了系統研究,闡述了絲綢之路地區旅游合作開發的必要必與可行性,分析了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絲綢之路地區旅游合作開發的戰略和總體布局。李文兵、南宇(2010)對絲綢之路沿線旅游合作機制進行了研究,從宏觀視角分析了絲綢之路沿線旅游合作機制,指出絲綢之路旅游合作主要是以旅游資源為基礎的目的地間合作,歷史文化是絲綢之路沿線旅游合作的核心,以第二亞歐大陸橋為主軸的交通軸線是絲綢之路沿線旅游合作的支持體系,利益分享是絲綢之路沿線旅游合作的動力。李創新、馬峰等(2014)以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請世界遺產為例,探討了絲綢之路的旅游合作開發模式等問題。指出絲綢之路的旅游開發必須重視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尊重其歷史價值,全方位加強區域互動無障礙合作,切實推動絲綢之路走向國際化,構建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區經濟利益共同體,打造世界一流的遺產廊道型旅游精品。郭鵬,董鎖成(2014)等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業格局與國際旅游合作模式進行了研究,構建了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經濟帶合作模式,提出應當組建絲綢之路國際旅游聯盟,打造絲綢之路國際旅游文化產業帶,建設絲綢之路國際無障礙旅游區和國際旅游經濟特區,搭建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城市網絡等。
(二)遺產廊道型旅游資源開發
遺產廊道是20世紀80年代源自美國的一種在較大范圍內保護歷史文化的新措施,它對遺產的保護采取的是區域而非局部的概念。遺產廊道是一種線性的文化景觀類型,既可以指具有文化意義的運河、道路、鐵路線等,也可以指通過適當的景觀整理措施,聯系單個的遺產點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意義的綠色通道。遺產廊道與文化線路最大的區別在于它能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的多贏。國內外學者關于遺產廊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遺產廊道的產生和發展、概念及特征、遺產廊道旅游發展模式以及遺產廊道構建的典型案例分析。
李創新、馬峰等(2014)對遺產廊道型資源的概念進行了闡釋和特性分析,從國際和區際旅游合作開發的視角初步研究了遺產廊道型資源旅游合作開發的戰略。王麗萍(2011)對文化遺產廊道構建的理論及實踐進行了研究,指出文化遺產廊道是國際遺產保護界專門針對大對大尺度、跨區域、綜合性線狀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維與新方法。在闡釋遺產廊道理論基礎上,對文化遺產廊道的概念、內涵及建構模式進行了探討,并以滇藏茶馬古道為對象進行了文化遺產廊道的構建實踐,為我國類似于茶馬古道的線狀遺產保護提供有效借鑒。王敏、王龍(2014)探析了遺產廊道旅游競合模式,針對目前遺產廊道保護與開發現狀,引入競合發展理念,深入闡釋遺產廊道旅游競合發展的必要性。從遺產廊道的資源要素稟賦、區域經濟環境、地理與交通條件以及遺產廊道作為線性文化遺產所體現出的獨特文化空間分布特征等四方面因素出發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遺產廊道旅游競合空間結構模式。王肖宇、陳伯超(2006)以美國黑石河峽谷為例,對美國國家遺產廊道的保護進行系統的案例研究。奚雪松、陳琳(2013)從自然資源保護、歷史與文化資源保護、慢行游憩系統完善、解說系統構建、市場與營銷策略以及管理體系等六個方面對美國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的保護與管理方法進行了闡述,并對中國大運河的整體化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方法提出了相關建議。杜忠潮,柳銀花(2011)以西北地區絲綢之路為例,對基于信息熵的線性遺產廊道旅游價值進行了綜合性評價。張永鋒,杜忠潮(2009)對西北地區“絲綢之路”沿線 10 城市旅游競爭力進行了分析,指出應當注重遺產廊道型旅游資源開發。
(三)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傳播
品牌是消費者思想中的概念,品牌的形成過程就是人類知識概念的形成過程。品牌與傳播技術緊密結合,品牌研究經歷了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受眾為中心的轉變。國外關于旅游品牌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品牌化研究、旅游整合營銷傳播等。20世紀90年代,施密特和西蒙森研究認為,旅游品牌需要提升體驗式服務;費佛施在研究中強調市場調研的重要性。21世紀的研究中,有以下研究成果:LipingA.Cm將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的關系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旅游地品牌構建模型;Gnoth J.提出了品牌化的概念,并強調旅游地品牌的構建需要選擇具有獨特屬性的目的地吸引物,該吸引物必須具有很強的可識別性,他還進一步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延伸的步驟;Robin強調將旅游目的地品牌以一種特定的符號或者標記作為公眾識別。舒爾茲教授提出了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指出應將所有與產品或服務有關的訊息來源加以統一管理、合理運用并進行資源分配。同時提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互動的、協調一致的、連續的傳播才能產生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創造出品牌的忠誠度,使利潤持續增長。
國內關于旅游品牌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區旅游品牌研究、城市及旅游地品牌研究及文化旅游品牌傳播方式等方面。在景區旅游品牌研究方面,研究者從符號學,傳播學等視角出發,將景區品牌進行形象塑造并構建相應模型有的從景區構造層面進行景區形象內涵挖掘和塑造,找到相應的品牌發展方向;在景區品牌管理方面,諸多研究者依據管理學理論將其進行管理體系構建,找到屬于某個景區的發展模式;還有些研究者從營銷角度出發,將其進行盈利機制和模式的構建,運用品牌經濟學原理進行相關研究。在城市及旅游地品牌研究方面,案例研究居多,多是以具體旅游地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分析當地的旅游特色,個性特征,研究品牌發展策略及品牌建設方案;也有研究者從比較研究出發,分析旅游品牌地符號表征和形象規劃等。在文化旅游品牌傳播方式上,楊艷、黃震方(2006)指出,品牌傳播的傳統方法是文化旅游品牌傳播的重要方式,廣告宣傳、事件營銷、網站在線推廣等手段依然行之有效;王波(2011)把文化旅游品牌的對外傳播稱之為外部營銷,文化旅游地可以通過媒介宣傳、口碑傳播、事件營銷等手段將文化品牌傳遞給外界;張海燕、王忠云(2011)指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傳播可通過整合營銷、關系營銷、體驗營銷和網絡營銷等方式來實現。梁雪松(2009)指出,絲綢之路旅游是我國最早向海外旅游市場推出的黃金旅游線之一,但旅游品牌的市場知名度相對較低。因此,應當加強對絲綢之路沿線旅游資源的品牌打造和推廣,以此提升“絲路之旅”的市場辯識度和美譽度,拓展旅游客源地市場,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游客。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發展研究述評
綜上,國內外學者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旅游合作機制、遺產廊道型旅游資源開發、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傳播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旅游合作機制方面,學者們對區域旅游合作動力、合作開發戰略、旅游國際合作模式等進行了探討;在遺產廊道型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學者們對遺產廊道型資源的概念和特征進行了闡釋,對文化遺產廊道的概念、內涵及建構模式進行了探討,對遺產廊道旅游資源開發進行了剖析;在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傳播方面,國內外學者對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品牌化、景區旅游品牌、城市及旅游地品牌及文化旅游品牌傳播進行了系統分析,為旅游品牌跨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絲綢之路旅游隨即成為我國旅游業界與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目前,國內外學者尚未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合作發展的機制、模式、路徑和戰略進行深入的系統研究,絲綢之路旅游品牌的傳播相對滯后,成為制約絲綢之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在后續研究中,應當以絲綢之路旅游品牌塑造為核心,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研究,進一步提升絲綢之路旅游品牌的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和整體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梁雪松.區域旅游合作開發戰略研究——以絲綢之路區域為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任宗哲,石英等主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方光華,任保平主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選擇與陜西對策論文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4]李文兵,南宇.論絲綢之路沿線旅游合作機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1):196-200.
[5]郭鵬,董鎖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業格局與國際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資源科學,2014,36(12):2459-2467.
[6]歐陽正宇.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RMP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26(12):203-208.
[7]王之泰.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的升華[J].中國流通經濟,2014(5):11-15.
[8]李創新,馬峰等.遺產廊道型資源旅游合作開發模式研究——以“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5(9):841-844.
[9]王麗萍.文化遺產廊道構建的理論與實踐——以滇藏茶馬古道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1,32(5):61-66
[10]劉嘉毅.國內文化旅游品牌研究:回望與啟示[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5):71-77.
[11]孫葛.對絲綢之路(新疆段)遺產廊道文化景觀進行視覺構建意義的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7(2):91-95.
[12]王肖宇,陳伯超.美國國家遺產廊道的保護——以黑石河峽谷為例[J].世界建筑,2007(7):124-126.
[13]奚雪松,陳琳.美國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方法及其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13,28(4):100-107.
[14]呂龍,黃震方.遺產廊道旅游價值評價體系構建及其應用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6):95-99.
[15]王敏,王龍.遺產廊道旅游競合模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4):137-141.
[16]杜忠潮,柳銀花.基于信息熵的線性遺產廊道旅游價值綜合性評價——以西北地區絲綢之路為例[J].2011,34(3):519-523.
[17]張永鋒,杜忠潮.西北地區“絲綢之路”沿線 10 城市旅游競爭力淺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10):1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