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民蘭
摘 要:習作教學不能脫離語文教學整體,表達訓練不能脫離認識事物。無論從廣義上還是從狹義上去理解,習作教學是不能脫離認識事物、脫離學生的思想情感,而只搞純形式的表達訓練的。
關鍵詞:習作教學;表達訓練;大習作觀;教學整體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4-0034-01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們都認識到,識字、閱讀和習作教學都不是孤立的,在教學中必須樹立整體觀念,這一點已經沒有什么異議。但整體原理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仍有不少教師把識字、閱讀、習作分割有致,把觀察、思維、表達分得井井有條。難道界線真的如此分明嗎?一做起來就知道,完全不是這樣的。
一、習作教學不能脫離語文教學整體
教師在討論習作教學時,往往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來看待。事實上,從我國目前中小學的教材體系、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的安排來看,根本就不存在獨立的、自成一體的所謂習作教學,而是把它蘊含于語文教學這一整體之中,與識字、閱讀融為一體。至于三年級以上每周兩節習作課,只能理解為指導學生書面習作的練習課,單靠這兩節習作練習課,是不能完成習作任務的。有關習作訓練的任務,要靠讀、寫結合,靠語文教學這一整體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的通力協作來完成。遺憾的是,有的教師一方面在識字和閱讀教學中忽視習作能力的訓練,認為閱讀是單純的理解和吸收,只知道“逆序而進”,(感知文字——理解內容——掌握思想),不知道“順序而返”(認識外物——產生思想——付諸文字),更不善于在理解吸收的過程中同時進行表達訓練(如回答問題、討論、復述、做筆記等);另一方面,在進行習作練習時,又不能充分利用識字、閱讀中得到的豐富積累。試問,如果學生從閱讀中有了多方面的豐富的積累,何以在讀了三百余篇名人名著之后,習作內容還是那樣干癟,語言還是那樣蒼白呢?古人云,詩的功夫在詩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后著萬言文。習作需要有豐富的積累,我們不能把習作教學的時空和陣地囿于兩節習作課內,應注意與語文教學整體的聯系。
二、表達訓練不能脫離認識事物
表達的關鍵是情感,而情感又來源于對事物的認識和感悟。習作的完整心理過程應是:客觀事物——心理反應——文字形式。習作教學的邏輯起點應當延伸到認識事物和“訓練思想、培養情感”上來。有的教師片面理解“認識事物不屬于訓練范疇”,把“書面表達訓練”看成是單純的書面語言形式訓練。他們對《優美詞語集錦》《優秀作文選》和各類《文章作法指導》等極感興趣,而置兒童活生生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于不顧,對學生的喜怒哀樂、奇思妙想無動于衷。他們所追求的習作效果,說穿了,只是把抄襲來的優美詞句和結構模式,硬套在僵化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思想內容上,讓學生用自己的筆和口,去按別人的思維邏輯重復別人的思想,于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內容空洞、千篇一律、缺乏生活氣息的新八股文章。
有的教師注意到習作教學要“培養兩種能力”,但是他們誤認為認識事物是每次習作練習的起點,因而盲目地把大量的觀察活動硬擠到兩節習作課上來,把許多學生未曾經歷或尚無認識的事物擺到學生面前,硬叫他們寫“臨場觀察習作”“活動習作”。由于學生毫無精神準備,常常弄得茫然無措。于是,為了幫助學生“體驗”,教師不得不作大量的“解釋”“介紹”,或者索性把自己的“感受”“認識”,暗示甚至灌輸給學生,這種現打柴現燒窯的做法,不但耗費了大量“書面表達”的訓練時間,也很難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其結果,學生所寫的仍然不是他們自己的真情實感。從廣義說,作為寓于語文教學整體之中的“開放性大習作教學”,當然應抓認識事物和信息儲備。雖然提高認識能力、積累知識經驗,這是各科教學的共同任務,但習作教學有自己的學科特點,應當以自己的獨特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識事物,發展和改組兒童的個人世界。通過閱讀,可以間接體驗事物、認識事物。另外,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并做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強形象感受,建立豐富的表象聯系,進而了解機理,能夠解釋事物的原委和因果,還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習作就有了源頭活水。當然這些不僅是“習作教學”的事,也是語文教學這個整體系統的事。還要借助課外活動并配合其他各個學科為此“效勞”。從狹義講,每周兩節習作課,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即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把自己的所看、所聽和所想寫出來。這也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訓練學生寫作必須重于傾吐他們的積蓄”。當然,十來歲的孩子的“積蓄”是有限的,質量也不會太高,但是教師不能認為兒童的精神世界只是一片空白。關鍵是要了解他們,注意開發他們的精神資源。不從認識事物開始,絕不是與認識事物無關。教師在指導學生表達,即反映他們頭腦中的印象,“傾吐”他們的“積蓄”時,必然要對這些印象和積蓄是否與本來的事物、人和行為等相符合進行驗證,并幫助他們加工,使表達盡量準確、完善。這本身便是對認識事物的再指導,也是對認識能力的再提高。所以,不論從廣義上還是從狹義上去理解,習作教學是不能脫離認識事物,脫離學生的思想情感,而只搞純形式的表達訓練的。
參考文獻:
[1]李偉.建構小學習作教學系統的思考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12(10).
[2]葉黎明.體式、活動、語境——小學習作教學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