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本文分析了當下我國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現狀,探討了將項目化教學引入專業課程教學的現實意義,在教學方式上提倡校企合作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素質,使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94-01一、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現狀
我國的產品設計教育比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晚,在近些年在規模上發展迅速,各綜合類院校都紛紛開設了產品設計專業,但總體教學效果卻不太理想。從我國現階段的產品設計教學狀況來看,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老師在教學中教授理論或實踐知識后,根據課程內容布置相應的作業,再由學生完成,設計作品的質量不一,但都有一定的“藝術效果”。然而就是這種具有一定“藝術效果”的設計作品,卻離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有較大的差距,因為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沒有完整地考慮到設計后期的生產加工及市場反饋環節,使得學生畢業后從業上崗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再學習、再適應。學校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上應是為社會、行業、企業的發展服務,因此在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需充分考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專業課程中引入項目化教學理念
所謂項目化教學是指在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為依托,教師為輔助,學生為主導”,完成一個完整項目的教學行為。因此,在整個項目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專任教師需要強化學生在項目設計實踐活動中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相對獨立地安排學習計劃和組織實踐活動,獨立地應對項目中出現的困難,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項目化教學理念有較好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效果,因其強應用、重動手的優點被應用型學科教育廣泛采用。對于產品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的項目源選擇,可以是以下三種:真實案例再模擬、委托或合作設計服務、參與命題式設計競賽。專任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需以專業的職業素質為培養目標,以產品設計開發過程為主體,堅持實踐的導向性作用,組織項目教學內容,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來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并最終以項目的設計與實踐過程、設計作品數量與質量為依據,考核學生的理論和技能應用程度,從而實現課程的評價與管理。
三、確立實踐教學的主體性地位
產品設計是將人的物質或精神需求轉換為具象的可用物的過程,是將設想通過具體載體以美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過程,整個過程以實踐形式運轉,所以說實踐是產品設計教學的主要環節。在完成理論教學的前提下,還應根據產品設計的專業特色來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并始終貫徹于各類專業課程中。實踐教學環節可分為兩類進行:一是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設計項目案例中得以深化。在尋求項目過程中如果一味地追求實際課題是不切實際的,可以嘗試“虛實”結合的策略,讓學生在多樣性的設計實踐中得以鍛煉;二是在課程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具體是指各類模型的制作。學生親自動手制作設計模型與研討模型,可以使學生對設計有更為直接的體驗,提高設計效率,并逐漸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思考設計、完善設計的習慣。
四、有效地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這段文字提示性地說明我國高校發展的新動向是“校企合作模式”,特別是針對實踐性強的產品設計學科,在課程教學中積極植入校企合作模式,對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大層面看,校企合作中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地邀請企業參與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校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從小層面看,學生的培養以及師資的再培訓皆可依托合作平臺來進行。傳統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可分為專業理論和課程設計兩部分,學生是否在課程學習中得到實踐技能的提升是當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然而借助校企合作模式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可以更好地利用企業的各種資源彌補校方的資源不足,加強學生在創新意識、工程技術等方面的能力,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資源支持和后備人才庫,減少企業崗前培訓的成本。
五、結語
時代的飛速發展和國家政府對自主創新的高度重視,促使產業市場對設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我們需要針對現行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將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從虛擬的課題式教學轉變為實際項目案例教學,借助校企合作模式,分步驟地引入企業產品研發的各個實踐環節,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實現實踐技能的提升。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亟待完善,各類課程的優化調整需與行業、企業需求同步,在改革與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君.產品設計課程中的項目化教學方法研究[J].藝術評論,2013(9).
[2]田賀.產品設計專業教學課程針對性初探[J].設計,2014(11).
[3]劉永瞻,劉靜華.產學研結合的產品設計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圖學學報,2013(5).
基金項目:本文受湖北師范大學教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XJYB20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