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偉平
?
陳天增其人其畫
文/張偉平

《松林書院》 136cmx70cm 2014年
當今中國畫壇,亂中透露出一種對傳統文化關注的必然。這種必然正在校正當代畫家的發展方向。這樣,陳天增在中國美術學院對傳統研習的成績就成了他立足畫壇的“法寶”之一。大家常常愿意這樣解讀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即學習而又時常溫習所學,這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但是我更樂意這樣解讀它(因為古字里“習”也有實踐的意思):學習而又用實踐的成果證實了你的學習,這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陳天增學習時的艱辛與他現在形成畫風的快樂也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因此,凡是自以為聰明的青年畫家們,千萬不可試圖以自己的才性替代了那些必要的基礎學習,“學以開其性”這句話雖然古老,但很實用。故而,對陳天增的勤學與善學,我們就要持肯定態度了。
學什么與怎么學,一直是畫家成長期的最大煩惱。在這個問題上,多少聰明人走入了歧途。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技法選擇的問題,其更深層次反映出了畫家的價值判斷。無疑,陳天增在當今尋找“自我”、表現“自我”的美術熱潮中沒有迷失方向,他的“自我”正在通過其對傳統文化的更進一步吸收而漸漸成長、壯大。這種區別于社會上的向外尋找“自我”的內養“自我”的生命體驗必將會在若干年后顯出其優越性。
陳天增在藝術道路上的求索是很艱辛的,它敏求于傳統經典繪畫,運巧思與筆墨之中,得來畫風中散落出一股清雅之氣。其登古人之山,揚顯自己之高,正是東方文化智慧的高明所在。但愿一切有志于弘揚中國文化的中國畫家們,千萬要明透此理。記得大畫家王維這樣說過:“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這是一個樸素而又普遍的道理,也是一個易懂而又非常難以達到的境界。
(張偉平,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山水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