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即使是當年人均收入低下時,上海也從未放松過基礎教育投入。“從上世紀以來,上海教育一直都有著仔細而連貫的規劃。這一點,走在了很多國家的前面。”
又到一年高考季,孩子的教育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最近的幾年,上海基礎教育給出了一份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答卷。幾年中,上海基礎教育迎來一批又一批國外教育界同行的探訪,得到外國同行的一致稱贊。
上海是如何成為基礎教育“好榜樣”的?記者近期跟隨國外教育界人士,對上海基礎教育進展進行了一次了解。
教師強所以學生強
“我也是上海基礎教育培養出來的。”梁曉燕登臺后甫一開口,就贏得了全場掌聲。
5月17日上午,作為世界銀行高級教育專家、中國教育主管,梁曉燕博士作了《上海是如何做的?——上海基礎教育政策和實踐的基準測評》主題報告。來自哥倫比亞、巴西、越南、斯里蘭卡、阿富汗、孟加拉國、盧旺達、埃塞俄比亞等三十余國的教育部長級官員,在上海中星鉑爾曼大酒店聽取這一調查報告。
之所以諸國教育主管部門高官齊聚上海,參加這一由世界銀行主辦、上海市教委支持、上海師范大學承辦的“公平與卓越:全球基礎教育發展論壇”,是因為他們希望知道——上海中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能力緣何全球排名第一?按照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在現場致辭中所說:“很多人將上海的基礎教育當作一個秘密加以研究。”在翁鐵慧看來,上海基礎教育的成功,政府、學校、家長三方面都做出了貢獻。
短短三天的議程,從5月17日至19日,各國教育部門官員不僅聽取世行和上海市教委專家的報告,還深入到上海市薔薇小學、上海市實驗學校西校、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上海市第三女子初中、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和虹橋中學、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和位育初級中學8所中小學進行參觀考察,與校長和一線教師進行互動交流。
上海基礎教育引起全球矚目,主要是因為兩次PISA測試和最近一次的TALIS測試。

國外教育人士在上海薔薇小學聽課。
所謂PISA測試,亦即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09年,上海組織學生參加PISA測驗,奪得數學、閱讀、科學三項第一,有媒體點評稱之為“震驚世界”;2012年上海學生再次在該項測試中奪冠。2014年,由此而產生了中英兩國的一個合作項目——60名上海教師赴英國,幫助當地學校提高數學教學水平
所謂TALIS,亦即教師教學國際調查。今年2月,作為PISA測試的組織方,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教師教學國際調查項目的“上海答卷”——上海初中老師的表現總體上遠超國際平均水平,相對于參加調查的38個國家和地區,至少在10個指標上取得“世界之最”。比起對各國正在學校就讀的15歲少年進行卷面測試來,TALIS需要花費3年時間采樣——按比例匿名抽取滬上各區縣公辦民辦199所初中學校的3925名教師,然后進行樣本分析。而這些教師,都是從OECD認定可以代表上海的3.7萬初中教師中選取的。
贏在未來而非贏在起點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接受的是上海的基礎教育,隨后畢業于上海交大,再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梁曉燕對上海的基礎教育有親身體會。在做主題報告時,她并不避諱當年高考的入學率之低。“在我上高中時,想要上大學很難——高考入學率不到5%。”統計數據表明,2015年上海市秋季高考錄取率已達88%。伴隨高考入學率的上升的,則是中國人均年收入從200美元增長到8000美元。
梁曉燕注意到,即使是當年人均收入低下時,上海也從未放松過基礎教育投入。“從上世紀以來,上海教育一直都有著仔細而連貫的規劃。”梁曉燕說,“這一點,走在了很多國家的前面。”回顧不同時代,上海基礎教育關注的焦點是不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關注教育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大眾教育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到1998年,上海教育的發展焦點是基礎教育的設施重建;1999年到2009年,上海教育的關鍵詞一直是“質量與公平”;2010年至今是終身教育體系。
談到目前的上海基礎教育,翁鐵慧在致辭中如是說:“政府方面,有連貫穩固的政府規劃,以常住人口為基數,加強區域合理布局,讓每一類在上海常住的孩子有學上——有教無類。三十年如一日推進教改,著力提高農村薄弱學校等的教學水平。學校方面,通過教研組、年級組等方式,不斷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上海的家長,又是一貫的望子成龍。政府、學校、家長三方面的結合,這是上海基礎教育的中國智慧,是對世界的貢獻。”
分管世界銀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教育事務的教育副局長哈里?帕特里諾斯(Harry Patrinos)告訴《新民周刊》記者:“不論在歐盟還是在美國,說服政府為教育投資都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對很多執政者來說,教育并不能直接帶來社會的回報。而上海對于教育有穩定的長期的投資和支持機制,而且上海具有不斷更新并完善其教育體制的價值觀和做法,這是其優勢。上海并沒有停留在PISA成績上沾沾自喜,而是正在思考新的挑戰,如兒童社會情感健康程度、全球公民教育、環保意識、創造力和創新力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都是21世紀職場需求很高的重要技能,因此所有經濟體都要跳出基本識字和認知范疇來思考如何讓學生掌握這些技能。”
翁鐵慧還說道,如今的上海基礎教育:“為每一個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了基礎。讓每個孩子有學上,每個孩子上好學。無論家庭背景、家長的工作經歷如何,無論在哪所學校就讀,教育都能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養成良好的習慣,并讓他們充滿自信的走出校園。”
梁曉燕的統計數據表明,上海的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已近100%。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賈煒對之的解釋為:“基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它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它不在于贏在起點,而在于贏在終點,贏在未來。接下來,上海的基礎教育要更追求——學生個性得到發展,潛能得到激發,創新意識得到增強。”
上海式管理效率
帕特里諾斯透露,在一個比較上海師資和美國師資的調查中發現,同樣的除法題目,上海教師回答的正確率是100%,美國教師正確率是40%,提出了兩種及兩種以上解法的中國老師有90%,但是只有10%的美國老師可以提出兩種解法。
當然,除了會解題以外,上海的老師究竟強在哪里?需要現場體驗。5月18日上午,各國代表和世行官員組成的代表團來到位于閔行區的薔薇小學。在校長沈珺和英語教研團隊的陪同下,他們走進校園,深入課堂,了解學校方方面面的辦學情況。沈珺重點介紹了電子學生證以及數字化德育管理系統的實踐應用。隨后,代表團走進課堂,聆聽了由馬亞琴老師執教的一堂五年級學生的數學課。

小朋友教外賓寫書法。
小干部如何推選?班級學生座位如何安排?課堂教學水平如何評價?課堂學習效果如何檢測?外來務工子女的公平教育?涉及每一個孩子的平等教育如何體現?都成了參觀者希望了解的細節。另一方面,參觀者一行還饒有興趣地了解了教師培訓機制、教師專業發展等問題。
梁曉燕在頭天作報告時所言,在此得到了印證。比如梁曉燕說:“上海市教育體系有一個突出的方面在于其教師培養、支持和管理方式。教師是為提升學校教育質量而采取的任何舉措的核心所在。上海教師平均約將其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用于課堂教學,其余時間用于備課、批改家庭作業、聽其他教師講課并參與其它形式的專業發展活動。此外,他們需接受系統的考核,要求經過一年試用期,因表現優異而獲得獎勵,有機會根據績效獲得資格晉升。”
還比如作為校長,沈珺必須時常到教室聽課。在過去兩年時間里,與梁曉燕團隊合作完成調查報告的上師大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張民選教授透露:“從調查中可發現——有37%的校長至少觀摩了30到40堂課,也有一定比例的校長觀摩過50堂課,幾乎100%的校長立刻給教師以反饋,10%的校長提供了書面反饋。”
在論壇現場,一位與《新民周刊》記者同桌的越南記者在翻閱《上海是如何做的?》報告后,如是說:“上海使用學校委托管理模式,讓好學校向績效相對較差的學校提供管理和專業支持,也就是組建聯合管理和集團辦學,而政府對委托管理提供財政支持。這樣的方式真是羨慕的,因為這讓好的老師能惠及更多人。”
來上海取經的一些國家,其基礎教育許多是由學習西方國家基礎教育開始的。諸如校董會等機制,一度被認為是必須的。而梁曉燕則稱:“上海教育體系的特點,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那些我們過去認為重要的東西。比如上海的公立學校并不要求成立家委會等機構,大部分問題是由校長和老師協商解決。這在全球教育體系中來看,是很少見的。但效率卻很高。調查發現,沒有家長和校長交流的學校,幾乎所有的教學問題和學生的問題都能夠得到迅速處理。這也使我們反思,是否有必要設立校長問責制、校董制。”梁曉燕所言,引起了與會各國教育部門官員的思考。
帕特里諾斯則鼓動各國教育部門官員——從國家層面投資基礎教育。“經濟學家們的研究顯示,對教育的投資是所有投資中回報最顯著、也是最高的。最新統計顯示,全球短期國債的投資回報率是1.4%,長期國債的回報率是5.3%,全球銀行的存款平均利率是4.7%,房產投資的回報率是3.8%,投資實業的回報率是7.4%;但是唯有教育,投資回報率達到10%。學習中國政府,長期有效的投資基礎教育吧。” 帕特里諾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