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摘 要]課程互選模式為高校課程教學改革提出新要求。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的今天,構建課程互選機制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等教育為例,可以通過轉變教學管理理念、挖掘課程互選深層次需求、構建優質課程資源、構建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發展聯盟,建立均衡的利益機制等途徑,構建校際課程互選機制。
[關鍵詞]課程互選;北部灣經濟區;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5-0067-02
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實施的前提是校際間的課程互選。課程互選,指相鄰地區任何一所高校都可以按照規定開設課程供其他院校學生修讀,任何一所高校的學生都可以按照本校的有關規定修讀其他高校開設的課程。[1]通過構建校際間的課程互選機制,不同高校的學生不但可以學習本校的課程來習得知識,修得學分,而且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選修協議中的其他高等院校的課程來彌補本校課程無法滿足自身需求的不足,同時獲得相應的學分。
近些年,我國高等院校不斷嘗試以協議或聯盟的形式,開展了一系列的課程互選實踐,如九校聯盟、北京教學共同體、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高校聯盟等。這些實踐雖然引起了較為廣泛的關注,但是受到相關機制、管理不完善等的制約,校際間課程互選的實踐大多停留在探索、試運行狀態。為促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各高等院校的課程建設,提高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等教育課程的競爭力,建立和完善課程資源的共享機制,本文嘗試探索構建校際課程互選機制,期冀對相關研究能有所裨益。
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現狀
北部灣經濟區范圍內目前分布有本科高等院校19 所、高職高專院校28所。[2]這些高校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心城市南寧(其中1所211高校、17所本科院校、24所高職高專院校),北海、欽州市高等教育資源極少(本科院校北海、欽州各1所,高職高專院校北海2所、欽州1所),防城港市無本科院校,僅一所高職高專院校。經濟區高等教育教學資源分布不均現象十分嚴重。解決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匱乏,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均衡配置,成為全面提高北部灣經濟區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當務之急。通過構建校際課程互選機制,能有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構建北部灣經濟區校際課程互選機制
(一)轉變教學管理理念,增強資源共享意識
構建校際課程互選機制必然會面臨諸多阻礙與沖突。增加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難度和復雜度,尤其是北部灣地區四市存在空間的距離、地域上的差異,可能造成各校教學資源、教師資源、學生資源之間的沖突。但是,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校際課程互選的實施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塑造,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促進作用,能推動學校的教學改革。任何一場教育的改革都會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關鍵是我們有沒有做好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準備,有沒有深刻地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以及它即將帶來的重大變化。在知識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社會對人才的各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學校的硬件設施、學科設置、師資力量等都受到各自學校的局限和制約,很難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校際課程互選機制的構建是各高校發展的共同訴求,有利于整合各大高校的有效資源,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突出優勢和辦學特色。因此,我們應更新教學管理理念,轉變陳舊的、獨立封閉的辦學理念,增強合作共贏的意識,積極建構校際課程互選。我們應打破各高校之間各自為營、單兵作戰的狀態,樹立正確的競爭與合作意識,不僅要清晰地認識到自身與其他高校的差距,存在競爭的一面,還應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相互合作的利益契合之處。各高校應在良性競爭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
(二)挖掘校際課程互選的深層次需求
充分認識并挖掘校際課程互選的深層次需求是構建校際課程互選機制的前提和基礎。學生是推動課程互選的實踐主體,學生選課的動機和內在需求便是構建課程互選的內驅,是推動課程互選機制的不竭動力。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在校學生的數量顯著增加,僅僅依靠本校的學科、課程和師資隊伍是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專業發展需求的。外校的精品課程、優勢專業等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應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基層調研,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和選課需求;同時,對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調研,根據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聯系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結合市場的就業前景,充分利用不同高校各具特色的優勢,更大范圍地整合課程資源,構建校際課程互選機制。這樣可以打破當前課程互選中存在的強制學生參與課程互選,“為互選而互選”的被動局面,建立基于學生需求量、滿意度的課程遴選、淘汰機制,努力推進優質課程資源的建設、共享。
(三)構建優質課程資源
優質課程的建設是構建校際課程互選機制的關鍵,利用各大高校學科齊全、優勢特色專業豐富、師資力量雄厚的優勢,在北部灣地區開設跨地域、跨校區、跨學科類課程。采取校際合作聯盟的方式,充分整合各校課程資源,建設優質課程,使學生能夠通過校際課程互選,選擇跨校區、跨學科的同一層次的優質特色課程。如此,各高校之間能形成競爭與合作的良性發展態勢,能促進課程的建設和學科的發展,提高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
針對北部灣地區跨地域的特殊性,優質課程的建設應包括加強網絡教育課程的建設、互選。網絡教育課程能克服北部灣地區時空的限制,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的高校學生在本校的教室內就可進行跨地區、跨學校選課、聽課、評課,這使得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學生資源能實現真正的共享,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多元化的興趣愛好。
規范優質課程的建設,通過政策和制度的指引與約束,采取與職稱評定掛鉤、計算工作量等方式,鼓勵教師建設一批具有品牌效應、具有學科特色的課程,提升校際互選課程的質量,各高校應根據本校的學科特色和自身優勢,有針對性地開設獨具特色的校本化課程。同時對開設的課程進行評審,對優質課程進行適當的獎勵,以激發廣大教師開設優質課程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四)構建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發展聯盟,建立均衡的利益機制
目前國內外發達地區和國家解決高等教育教學資源均衡供給及有效利用的問題,多采取大學聯盟(如美國的長春藤高校聯盟、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聯盟、遼寧的高校教學聯盟等)方式實現優勢互補。
在廣西構建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發展聯盟也是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必由之路。通過聯盟的形式來實施校際課程互選,可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平衡各高校因課程互選而帶來的一系列利益問題。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發展聯盟應由市教委代表、各高校主管教學副校長、教務處處長、各校學生代表等成員組成,以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的整體發展態勢為立足點,著眼于長遠發展,不僅要維護本校的合法利益,還要兼顧各高校間的整體利益。因此,北部灣經濟區高校發展聯盟應有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代表加入,站在更宏觀、長遠的角度統籌校際間因課程互選所帶來的利益關系。因為校際間課程互選涉及諸多利益群體:各所高校的學生、教師、各所高校本身及政府部門等,要確保校際課程互選順利有效進行,就必須協調好各利益群體間的關系,建立均衡的利益機制。
利益均衡與優勝劣汰相結合。校際間的課程互選應實現利益最大化,達到課程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充分調動校方支持配合課程互選的積極性,建立長效穩定的利益均衡機制。各校際間的利益均衡是建立課程互選機制的根基和保障,能有效地促進課程資源得到進一步的整合、豐富、完善。在利益均衡的基礎上,應實行動態管理,進行課程資源的優勝劣汰。通過政策、制度的引導,經費的扶持激勵校方完善、提高課程資源,加強教學管理和評價標準,嚴把課程質量關。根據課程開設的情況及學生選課的情況,對部分課程進行淘汰制,以此促進課程互選機制的良性循環。
[ 參 考 文 獻 ]
[1] 林偉華,丁明珠,李偉.相鄰高校公選課資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太原大學學報,2009(4):71-72.
[2] 2010年廣西教育概況.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門戶網站[EB/OL].http://www.gxedu.gov.cn/Item/250.aspx 2011-11-16.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