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村
摘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與其所屬的社會文化環境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我國,儒家的傳統思想占據統治地位長迭兩千年,綿延至今對當代中國社會仍有著不可小視的文化思想影響,我們該如何處理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法治體系和思想的關系是一個重大問題。若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去解決,則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也即對儒家思想進行“揚棄”,以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符合現實國情為標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動當代依法治國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文章將從儒家優秀的核心思想和法律思想分別探討其與當代中國依法治國思想的融合和借鑒,以求從法制歷史之中探求出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之路徑。
關鍵詞:依法治國;仁;德政;去粗取精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4-000415-02
一、儒家思想精粹簡述
儒家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先秦儒家和秦漢后作為封建正統的儒家(亦可稱董仲舒改良好的新儒家)。而“春秋決獄”或日“引經決獄”乃是中國儒家法律化的開端:運用儒家經書的觀點和理論來定罪量刑、判決刑名。這真是之前前所未見、聞所未聞,因為儒家并非法家,法家以重刑典、重其重罪者、重其輕罪者而著世立論,儒家卻是以仁者愛人、為政以德和宗法禮治為顯著標志。而所謂禮,即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存在的,旨在維護宗法血緣關系和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和言行規范的總稱。禮是儒家思想運用于法律層面的主要表征,堅持“親親”“尊尊”,維護血緣嫡長子繼承制;當然儒家的其他典型思想也滲透入了法律制度中,比如三綱五常一準乎禮、十惡八議決不待時等。以下將從儒家優秀的核心思想和法律思想分別探討其與當代中國依法治國思想的融合和借鑒,以求從法制歷史之中探求出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之路徑。
二、“仁”的思想及其在依法治國方略中之運用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產生是春秋時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孔子從春秋時大量“仁”的思想資料中取舍,提煉和綜合,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進行了倫理總結。春秋禮崩樂壞又革故鼎新,這成為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借用馮友蘭言:“孔子對于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孔子基于現實基礎上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正是仁。因此,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也是筆者想要結合依法治國理論探討的儒家優秀的核心思想。
仁之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儒家又把仁運用于政治,形成“仁政”學說,這對于中國古代政治的思想演進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當代我國治國理政的理論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推及當下,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確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又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兩者有何聯系和融合呢?固然儒家思想建立的經濟基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我國依法治國理論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但是仁之愛人和仁政置換成現代語言,就是黨依法執政的根本落腳點是人民的利益、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也即愛人民、施仁政。此“愛人民、施仁政”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為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而推行的專制政治,而是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化蛹為蝶似的新概念——以人民的利益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照憲法和法律實行人人平等的法治,給予平等的發展機會和法律救濟機會。
例如,在新修訂的《立法法》中加入了“稅收法定”原則,這即是“仁政”的體現。因為稅收是一國國家強制力和國家參與社會資料分配的集中體現,國家無償地、強制地、固定地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征收稅費,這是國家維持運轉的需要,也是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的需要;但是在“稅收法定”入法之前,縱然有《稅法》和《稅收征管法》等法律,實際工作中亂征稅費、隨意給予稅收優惠(少征甚至免征稅金)等行為不僅損害了廣大納稅人的合法權益,而且踐踏了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非是“良法善政”。但在習總書記領導下,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大力推行依法治國之方略,加快立法和修法進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因此“稅收法定”順理成章地納入《立法法》之規定,此不應是新時代執政黨之“仁政”?不應是執政黨和政府以人民利益為先、愛人民之體現?
再如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處修改專門針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增設一章,這無疑是司法的一大進步。未成年人的認識能力和意識能力有別于成年人,即便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也應該在處理方式上與成年人做出區分。新刑訴法中列出的法條,諸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承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等等,反映了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程序設計上給予特別關注,有利于進一步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切實保護未成年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利。
三、“德治”之思想及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影響
法律規范是最具有強制執行力和最直接具有社會實效之社會規范,但法律不是萬能的,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其他的社會規范的參與,比如道德、宗教等等。我國非如西方諸國般宗教盛行,而是一直推崇道德教化,哪怕時至今日道德在社會的諸多層面仍擾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瀘州二奶遺贈糾紛案中,主審法官運用民法之公序良俗基本原則和夫妻間忠實之義務作出敗訴判決,即是依法治國之公正司法和以德治國之道德規范的游記結合;又如,王某某黃某某等名人嫖娼案件,其行為僅觸犯了《治安管理處罰法》之相關規定,尚屬于行政治安案件,經受的處罰并不嚴苛,但其遭受的輿論壓力之大、社會評價之低以致影響個人事業發展和生活安寧,亦是一種處罰。因此,道德規范或日德治,是通過提高人的內心覺悟和思想認識來約束、指導自身行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完備的道德評價體系,再反向地從外部規范人的行為。不禁有疑,儒家所謂之“德治”具體內容有哪些?又會對中國的法治建設有何助益?
除卻“仁”這一儒家代表理論,德治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涵蓋內容廣泛,儒學家們也建立起一整套以德治國的制度體系來確保“德治”思想的貫徹。西周的“惟德是輔”、“以德配天”,春秋孔子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道德教化、以身作則都是儒家德治思想的來源和基礎。儒家德治思想主張以德政取代暴虐,用道德和禮制教化百姓,使百姓心有道德觀而循規蹈矩才是治國根本之道,反對統治者依靠政令和刑罰治理百姓。無需贅言,這一套德治思想是為封建統治者量身打造的,強調的是道德教化的統治功能和王權等級觀念,直接引用會與當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馳。因此,該辯證地去運用德治思想,即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具體而言,新民訴法確立的“先行調解”制度即是實踐中的巧妙結合。調解,是我國民間和司法程序解決糾紛的重要手段,具有極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糾紛處理策略的正當性。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這是通過立法將訴前調解程序確立下來。那又如何證明訴前調解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統一呢?在訴前調解中,針對當事人雙方的民事糾紛,法院不一定必須按民法和程序法之規定進行受理,而是可以結合雙方之訴爭和自由意志決定是否調解。而訴前調解的范圍一般是以當事人為熟人關系為特征的糾紛。這類糾紛不僅與財產利益相關,而且常常涉及當事人之間的友好關系,按照傳統德治之思維,應是由鄉紳宿老來調和化解矛盾,維持熟人社會的表面和諧,但結合當代中國基層社會之構造和人際關系之演變,法院主持訴前調解才會給雙方當事人提供一個“各退一步、坐下好好談”的機會,從而私下友善地解決糾紛,維持住彼此的信任和當地社會的友善氛圍。在調解中,法院和雙方當事人會大量地運用道德、商業習慣、公序良俗等進行協商和妥協,這其實是道德規范發揮作用的又一體現。因此,解決社會矛盾不僅依靠法律,而且還需要道德的積極參與,這即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
四、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對傳統儒家思想去粗取精、古為今用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亦可引用亞里士多德對于法治的定義:“人們普遍遵守法律,而人們所遵守的法律本身又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此為良法善政。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內容,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具有豐富的內容,基本要求包括法律完備而良好、法律權威、法律有效實施等。其中法律有效實施是儒家思想的有益成分大展拳腳之所在。
法律有效實施主要有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公民守法四個方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對傳統儒家思想去粗取精和借鑒運用,主要也是在法律有效實施部分進行嘗試和融合。依法執政,要求執政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接受憲法和法律的監督,依法參與政治,依法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依法行政,具體內容有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司法公正,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中、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和正義的原則,并且是從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兩方面達到統一;守法,包含了履行法律義務和行使法律權利兩方面,而守法是法律實施最重要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實施最普遍的基本方式。儒家思想中的仁、德政等內核可以推及于這四個法律實施方面并發揮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可以在公民守法中發揮精神指引和與法律規范相輔相成的功能,促進公民知法守法且以法律為底線追求更高的精神層次和道德水平,以希冀形成依法治國的良好社會氛圍,實現公平和正義之法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