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婷 聶長飛
【摘要】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最終消費是我國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影響最終消費的主要因素是勞動收入,但是我國勞動收入比重低下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對于其原因分析迫在眉睫。文章從工會的角度出發,采用了1995~2012年我國工會與勞動報酬數據對工會對勞動收入比重的直接影響進行了理論與實證分析,得出我國工會對勞動收入比重有正向的顯著影響,并據此針對我國工會現狀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關鍵詞】工會;勞動收入比重;勞動報酬數據
一、引言
(一)我國勞動收入比重現狀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GDP快速增長的背后我國勞動收入占比不斷下降;同時,在與其他國家比較時,我國勞動收入比重與美國、英國、韓國、日本相比明顯偏低。
影響勞動收入比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從工會角度來進行研究。
(二)概念界定
工會,又稱勞工總會、工人聯合會,指受雇于同一雇主的員工或指處于某一產業領域的個人為了共同的利益而自發組織的社會團體,其主要是為了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勞動收入是指各類勞動者通過勞動取得的各類報酬,如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等工薪收入。
二、理論分析
工會對勞動收入比重的影響可以從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方面來分析。直接影響是直接對工會與勞動收入比重進行分析,而間接影響則是通過研究勞動收入增加對企業利潤成本產生影響,以及研究工會與工資-生產率差距之間的關系。
從之前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學者們對于工會對勞動收入比重的影響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同時由于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同,工會對勞動收入比重的影響也有所差異。
三、實證分析
(一)選題背景
雖然國外工會對勞動收入占比的影響已經成為大量研究的主題,但是國內有關方面的研究仍然很少。在目前工會對中國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的作用依然沒有充分研究的背景下來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對于深入地分析特殊制度背景下中國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國工會化率于1989年達到68.9%的歷史最高值,但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的日益發展,到1999年,這一比例已降至38.8%。在改革到達深水區的今天,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1995~2012年的全國數據,以勞動收入占比為因變量,工會參與率為自變量,主要研究工會對勞動收入比重的影響。
本文的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lir表示勞動收入比重,lur表示工會參與率,lqr表示勞動爭議調解成功率,用以表示工會集體談判制度的實施情況,fgdp表示第一產業占比,tgdp表示第三產業占比。這里采用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占比的原因是我國勞動收入主要是來自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
通過對數據的平穩性檢驗各數據一階單整,通過對殘差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可知殘差序列平穩,數據一階協整,用eviews做最小二乘法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工會參與率對勞動收入比重的影響是正向的且結果非常顯著,表明我國工會發揮的作用越大我國勞動收入比重會上升;第一產業占比與第三產業占比對勞動收入比重的影響也是很顯著且為正效應,說明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對勞動收入比重有正向影響;勞動爭議調解成功率對勞動收入比重的影響不顯著,故而將其去除。
四、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工會對于我國勞動收入比重有正相關的影響,因此我國在解決勞動收入比重低下的問題時應該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
首先,我們應該結合國情,強化工會與職工群眾的密切聯系。在我國工會的組成中應該加大勞動者擔任要職的比例,盡可能地將權利交到勞動者手中,切實改變勞動者的弱勢地位。
其次,在工會的建設過程中黨組織應將更多的權力賦予工會,加快三方協商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的完善,擴大公會參與政治的渠道。
最后,從主觀上加強職工的維權意識,使其學會用工會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政府應該加強職工維權意識的宣傳,發揮工會應有的作用,解決勞資矛盾,進而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和諧。
參考文獻
[1]魏下海,董志強,黃玖立.工會是否改善勞動收人份額[J].經濟研究,2013,(8).
[2]李明,徐建煒.誰從中國工會會員身份中獲益[J].經濟研究,2014,(5).
[3]祁毓,李祥云.財政分權、勞動保護與勞動收入占比[J].南方經濟,2011,(11).
[4]羅長遠,張軍.經濟發展中的勞動收入占比——基于中國產業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9,(4).
[5]楊俊,廖嘗君,等.經濟分權模式下地方政府趕超與勞動收入占比——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10,(8).
[6]陳志武.為什么勞動收入占比難以提升[N].時代周報,2010-06-14(24).
[7]白重恩,錢震杰.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統計數據背后的故事[J].經濟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