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尊文
中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時期,經濟下行壓力明顯,我們也依然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但同時這也為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進一步“全國化”帶來了機遇。
“全國化”是2011年初環球時報提出的一個概念,“全國化”就是“全國一盤棋”,它和“全球化”是同一問題的不同層次,本質都是開放。
當前我們存在不少對內不開放、“非全國化”的情況,主因是受區域利益驅動。從經濟結構來講,我國是全球唯一具有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各省市區顯然沒有必要再搞“大而全”“小而全”。但是,受“萬事不求人”思想和“GDP至上”觀念的影響,不少地方仍盡量多上項目、“完善結構”,結果導致產能過剩。而為了保證本地重要產品的銷售往往進行市場封鎖,過去的“汽車大戰”“啤酒大戰”“香煙大戰”等都是因此而起,這就出現了一面對外開放、招商引資而又一面對內封鎖、以鄰為壑的怪現象。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開放更多地體現在對境外國外。那個年代,全國基本形勢高度同一,公共要素資源高度稀缺,只能通過改變已有的政策和經濟布局,推動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內資本實力雄厚,資本已由全面稀缺變成為結構性過剩。時至今日,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就變得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了。
為改變“非全國化”狀況,國家進行了頂層設計,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我國有很多地方被劃為生態型或農業型限制開發區域,這將最大限度地避免“村村點火、處處冒煙”,變成由國家進行財政轉移支付保障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制定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
由于我國是一個超大型國家,不少省份的面積及經濟規模相當于世界上中等以上國家,與“全球化”動因類似,各省市區發展水平甚至發展階段也不相同,同樣基于比較成本和競爭優勢。我國東、中、西部差距甚大,比如同處長江經濟帶上,同為直轄市的重慶人均GDP不到上海的一半,江西省人均GDP也不及東部鄰省浙江的一半,貴州省甚至不到江蘇省的1/3。巨大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潛力,區域縮小差距的過程會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比如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消費能力不足,根子在收入水平還不高,假如我國中西部地區人均GDP達到東部水平,產能過剩的問題基本上就會迎刃而解。
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多市縣交通基礎設施還較差,一些50萬人以上的城市沒有通高鐵或動車,一些20萬人以上的城市和縣城沒有通普鐵和高速公路,如能將這些“短板”補齊,不僅中西部老百姓受惠,東部產業轉移也將會更多更快,實現自身提升。再比如長江經濟帶,它是依托黃金水道建立的,但長江航道中游“腸梗阻”,如能在“十三五”期間將安慶至武漢航道水深疏浚到6米,萬噸海輪將能常年直達武漢,武漢將從內河港變成“海港”,重現“九省通衢”之輝煌。綜合來看,中西部地區將在“全國化”中受惠更多,特別是與東部發達地區有便捷交通聯系的區域,如容易受長三角輻射的長江中上游沿江城市,受珠三角輻射的廣西等地區。
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深化有助于“全國化”的形成和發展,“全國化”所帶來的區域經濟增長又是促進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在中國這將是兩股并行不悖、相互促進的潮流。▲(作者是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環球時報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