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劉文俊 董芳遠 李藜 席猛 王智達
近日,由國務院新聞辦主辦,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攜手陜西、新疆新聞辦及我國駐土耳其、埃及、阿富汗等國使館承辦了“絲路名人中國行”第二季活動。為期兩周的時間里,來自土、埃、阿的13位智庫專家、媒體名人走訪陜西西安、漢中、寶雞,以及新疆烏魯木齊、吐魯番、伊犁等絲路沿線名城,對中國的多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自由等都有了親身體驗?,F摘錄部分“絲路名人”的感懷。
在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做完禮拜后,土耳其安卡拉戰略研究中心知名政治評論員馬赫穆特·恰克馬克說:“不到中國,你不會明白,原來這里還有許多你不知道、不了解的地方,值得去發現和探索。”在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清真寺禮拜,他不禁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身邊的中國信眾在安靜、祥和地祈禱著,馬赫穆特和他們有一種心心相印、交流融通的感覺,以至于接下來的好幾天,他的心情都難以平復。在烏魯木齊洋行清真寺,代表團成員再次體驗中國穆斯林的宗教生活。阿富汗喀布爾新聞電視臺負責人阿卜杜拉·庫拉姆說:“走進這些清真寺,與中國人肩并肩一起做禮拜,除了清真寺的樣式不一樣以外,不管是在西安、新疆還是喀布爾,穆斯林做禮拜都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很投入,沒什么不一樣的感覺。”這樣的體會也讓阿卜杜拉對某些國家的媒體長久以來對中國宗教現狀的報道產生了質疑。阿卜杜拉曾在上海留學過兩年,他說:“我們學校附近有一座清真寺,我和同學每天五次的禮拜都完全有保障,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做禮拜都很方便,從來沒有碰到過什么困難。和中國人一起做禮拜,我發現之前聽到的關于中國政府和中國穆斯林問題的傳言都是假的。中國政府給予穆斯林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而且還給他們提供很多幫助。”他還表示:“在阿富汗,我經常在一些媒體上看到和聽到關于中國政府對穆斯林、尤其是新疆的穆斯林不友好的報道,比如中國不允許年輕人去清真寺,對待他們也不公平友善,還干涉他們學習伊斯蘭宗教知識等等。可是,在新疆的清真寺里,我看到了很多維吾爾族年輕人,這和我之前從新聞里聽到的不一樣。”
絲路名人代表團還來到新疆社會科學院座談,就宗教、民族和文化等領域的相關問題,與當地學者舉行深度對話,深入了解新疆的民族、文化特點以及中國的民族宗教政策,結合所見所聞,他們對“東突”勢力借朝覲等問題惡意歪曲中國形象的不實言論進行有力批駁。土耳其國際戰略研究機構副主席塞爾丘克·卓拉克奧盧在座談后表示,非常欣賞中國學者在加強中亞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打造亞歐走廊等方面開展的一系列有益的研究。
在新疆藝術劇院欣賞完維吾爾族藝術家表演的“十二木卡姆”片段后,阿富汗沙姆沙德電視臺主席法澤爾·卡里姆稱贊說,中國新疆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太有感染力了,能看出來這些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和保護。
在七坊街創意產業集聚區,土耳其安卡拉戰略研究中心主席哈桑·坎保拉特說:“產業區為當地民眾體驗多元文化提供了可能,也為當地民族藝術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推動了當地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互相借鑒。這里的經營模式值得我們借鑒。”▲
環球時報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