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艷 黃自輝 冷模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土司制度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中央關系的異同
王群艷黃自輝冷模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650091)
摘要:土司制度作為國家推行于民族地區的民族自治制度,一方面與中央王朝傳統治邊的政策有關外,另一方面與吐蕃王朝解體后,吐蕃在藏區的戎邊大將,割據一方,地方政治的獨立化有密切關系。本文通過研究土司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中央的關系,找到其中的異同,為今后的中央與地方的經濟、法制聯系與發展提供良好的借鑒。
關鍵詞:土司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央關系;異同
一、在兩種制度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相同點
土司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都是中央自上而下實行的一種對地方的管理制度,二者對地方的管理權都是中央下放或是分配的,它們都隸屬于中央。所以,在土司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中央的關系上勢必存在一些共同點,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種制度下,地方與中央都保持著較為獨立的經濟關系。
在土司制度中,中央規定了各地土司要繳納的各種賦稅。就南甸土司府而言,其管轄的區域中的民眾需要上繳的項目就包括:差發、朝貢、供證調、承襲納谷以及其他五花八門的收費項目。民眾給土司上繳賦稅后,土司將收上來的部分賦稅向中央王朝進貢。在土司制度下,地方在經濟上與中央是相互獨立的,并沒有附庸關系,只是納貢的關系。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會給予地方土司一定的優惠政策,如古代朝廷規定土官田地禁止買賣,這保障了地方經濟的獨立性。
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區域。一方面,民族自治政府作為國家一級地方政府,實行的是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制度,即最基本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但由于民族自治區域大多是邊疆地區或是閉塞的山區,經濟發展起步晚且滯后。因此,在中央與民族自治區域內,為了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以保障民族平等的物質基礎,中央常常是對這些地區進行大力度的扶持,往往是中央給各自治地方的財政支付的量是大于這些地區向中央所上繳的稅收的。另一方面,為了民族自治地區的經濟能因地制宜地發展,中央又給自治地方的經濟發展留出很大的空間。中央政府往往都會大力支持各自治地方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制訂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發展當地的特色經濟。
(二)兩種制度的制定都有相同的政治目的。
兩種制度制定的目的是相同的。從中央的角度出發,不論是實行土司制度還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完整。只是二者制定的時代背景有所差異。土司制度是在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管理感到鞭長莫及的情況下制定的,繼承了早前羈縻制度“以夷制夷”的思想,使得土司成為地方的首領,統管當地的經濟政治事務。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言,則是執政黨在國家成立初期為了鞏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穩定且在尊重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特性以及促進民族共同發展的原則下制定的一項基本民族政策。土司制度是為了保境安民,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同樣也是為了國家的穩定與完整,二者都旨在維護國家的“大一統”。
(三)二者都順應了國家的國防要求。
土司制度在不改變周邊少數民族政治實體內部結構的前提之下,通過加強中央與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聯系,從而施加對少數民族的影響,最終建立一種較為穩定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此來加強中央對這些邊疆地區的控制,以及鞏固多民族國家政權。
現今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則是深深扎根于不少邊疆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為當地的穩定帶來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據統計,我國共有155個民族自治區域,其中絕大多數位于邊疆地區。在120個自治縣中就有112個為邊境縣,占全國陸地邊境縣(143個)的78%。我國陸地邊境線為2.2萬公里,在這漫長的邊境線上,有30多個民族跨境而居,與境外民族血緣同根、語言文化同源、風俗習慣相通、宗教信仰相同,與外界聯系甚是密切。無可厚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這些地區的實施確保了中央的管理能力通過變通后滲透到邊疆地區,確保了邊境地區的穩定和國家的國防安全。
二、在兩種制度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不同點
(一)對地方武裝的控制權不同。
土司在當時擁有一定數量的兵力,且被稱為土兵。土兵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土司衙門的親兵。這是經土司授權后,為維護地方的社會安寧、邊疆的穩定,保衛衙門及鎮壓屬民反抗等而設立的組織。親兵直屬土司指揮,平時擔任衙門和司官官宅的守衛,戰時隨土司出征。1903年,南甸土司刀定國制造的“小邦杏慘案”就是操縱120名土司兵完成的。二是各民族義務兵。由當地各族百姓中的男子擔任,每戶都有義務兵,平時耕種,遇戰事要自帶武器糧食隨同土司出征。
在自治區域的地方政府則是無權掌握軍事力量的,這一權力被牢牢掌握在中央。民族自治區的領導人不具備武裝力量,統一由中央的武裝力量進行保護。
(二)二者在制定法律的自由度存在差異。
在土司制度中,土司首領享有獨立的軍政、行政司法權。土司是其轄地法律的最高體現者,所有的法律條文都集中體現了土司的利益和要求,屬民的生命完全由土司主宰著。土司衙門差房內專門設有監獄和各種酷刑,至今南甸司署保留下來的血孔鍘刀就是明證。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的自治機關,作為國家的一級地方政府,執行憲法精神,并且依據《民族區域自治法》享受自治權,當地政府可制定地方法規,但絕對不能和憲法相抵觸。此外,對于中央政府或是上級政府頒布的政策,自治地區的政府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變通執行。例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曾制定了《和平協商土地改革條例》,當地采取與非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方式進行土改,實行自上而下的和平協商和自下而上的發動群眾相結合,實行贖買政策。
中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與現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均為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的地方性政策,在其性質與作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與傳承性。本文從中央的角度出發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土司制度進行對比,分別將二者同中央各個層面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其異同,為我國對少數民族地方管理政策的增加經驗,發現規律。
參考文獻:
[1]江應糅.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2]夫巴.中國土司制度的博物館——南甸土司府,云南檔案[J].2003(3).
[3]張彬.政府間縱向關系研究:中央與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關系的調整[J].理論導刊,2008,(4).
黃自輝(1991.11-),男,漢,云南人,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
冷模(1993.08-),男,漢,貴州人,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人民代表大會。
中圖分類號:K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82-01
作者簡介:王群艷(1992.11-),女,漢,云南人,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