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川
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最大優越性就是有利于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發展。在活動中,學生的情感世界得到極大的豐富,全體學生在活動中增進了解。由于團結合作、齊心合力,感情日益融洽、密切,學生的意志得到充分的鍛煉,在現實活動中培養了學生面對困難的毅力、戰勝困難的信心。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由于形式活潑、生動有趣,也就有相當的凝聚力。它與學生好動的特點相吻合,所以特別適合學生個性的發展。
要真正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 “實踐”是主要途徑,“創新”是主要取向,只有真正提升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才能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從而有效達成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目標。
以往的學習形態大都拘泥于課堂,學生所吸取的信息絕大部分來自于教科書中的描寫和教師的描述,而自從有了綜合實踐活動之后,學習的形態開放了,學生的目光一部分從書本上投向了自然世界、社會生活,不再是純粹的接受,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創造的欲望。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自主探索的舞臺,而生活為這個舞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彩節目。
讓孩子走進自然世界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動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走出課堂,更多地到廣袤的大自然去開展活動,去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勇于探究、勇于創新的理想素質,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獲得更豐富的知識。教師可以作為引路人,把學生引向大自然,讓他們在這個大課堂里獲取更多的信息,增長更豐富的知識,增強責任感。
在研究“動物與環境”這個問題時,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到田野中去挖蚯蚓。他們在挖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在潮濕的泥土中能找到大量蚯蚓。然后我組織學生把蚯蚓放置在干、濕兩堆不同的泥土中間,通過觀察蚯蚓爬動的方向,以及比較干土與濕土中蚯蚓的數量,分析出蚯蚓最適宜的生活環境。
在大自然中學生分清了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認識了許許多多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和規律,提出許多感興趣的問題,從而認識到大自然中蘊涵無窮的科學知識。學生在大自然中參與對自然科學的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精神,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望和潛能。
走進社區,在社區里感受生活
社會是個大舞臺,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鮮活的現實,也為學生的活動貢獻出了比教科書更詳盡、更感性、更生動、更富有人情味的環境。社會課程反映的是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它本身就來源于社會。因此,只有把社會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在社會中學習“社會”,才能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使課本的知識變得“活”起來,在社會中得到拓寬、發展、延伸。
在這種前提下,社區、家庭成了學生一個學習生活、學會生活的重要場所。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許多學生嬌生慣養,有的連最簡單家務活也不能做,而且不能體會父母的辛苦,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他們花起錢來大手大腳、毫無節制。長此下去,于個人于社會都不是好事。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點,教師不知花費了多少口舌,但收效甚微。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后,我們把這一內容納入了活動的主題。開展了“今天我當家”“我跟父母去上班”等關于生活主題的系列活動。在“今天我當家”中,我們讓學生從早上做早餐開始,打掃衛生、買菜做飯、洗碗洗衣服等家務都讓他們自己去做、去安排,切切實實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在“我跟父母去上班”中,讓學生親眼見證父母的錢是需要用智力、用勞動換來的。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改變他們的思想,得到真真實實的提高。
勤于動手,敢于動腦,體驗勞動樂趣
勞動是一門重在實踐的技術型課程。傳統的勞動教學因場地、器材緊張,或無學生勞動實踐基地而常常被忽視或無法讓學生動手實踐,只是面對書本學習,學生所接受的只是書本上的勞動知識,卻無力面對真正的勞動。創建學生勞動實踐基地便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首要出路。為此,我校先后籌建了勞技室和新世紀地球村,在勞動教育與生活實踐中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克服傳統教育脫離生產、生活的弊端,解決學用脫節的矛盾有了足夠的可能性,使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協調發展。
勞動基地的創設為學生實現自主發展提供了外在條件。我們把研究的重點落實在如何讓學生真正地在勞動中學會勞動,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體激活狀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勞動實踐中來。為此我們的做法是:必須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
對于每一次的綜合實踐活動,凡是以勞動教育為主的內容,都必須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足夠的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的時間。我們把勞動、科技、自然教材中凡是相關的內容進行整合后,用半天的時間進行活動。如,綜合勞動課《愛農學農》,我們把學生帶到地球村去上課,讓學生認識常用的小農具,而且每人選擇一部分農具進行實際操作。在農民的指導下,學生開始學習種蔥。面對這些幾乎天天在飯桌上能遇見卻又顯得那么陌生的“蔥”,他們拿在手上看了又看。
以勞動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并非活動完就結束,還必須同平時的生活結合起來,延伸到課外、校外,以養成正確的勞動習慣,鞏固勞動教育的成果。
尊重學生,引導創新,形成學科品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要充分尊重他們自己的意愿,保護他們的自主選擇權。
1.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的權利。兒童的思維和成人是大相徑庭的。許多教師都喜歡自作主張,替學生選擇活動主題,認為自己選擇的主題容易研究、好操作。殊不知,學生往往不感興趣,他們不怕難做,就怕不選他們愛做的,到最后活動搞得寡淡無味,活動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活動要有實效,就應放手讓學生自己選主題。根據以往活動經驗,我們發現讓學生自己選擇主題的班級,效果總要好一些。
2.要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的權利。在活動中,合作伙伴是十分重要的。共同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都可以成為他們選擇合作伙伴的標準。而一旦選擇了合適的合作伙伴,學生的研究情趣會更濃,活動效果肯定會更好一些。我們不難想象,如果幾個性格迥然不同的學生成為合作伙伴,在活動中必然會有分歧,而很難取得協調的話,活動的效果就很難保證。好的合作伙伴還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3.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研究方式的權利。綜合實踐活動必須采用各種研究方式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達到預期目的。在采用哪種方式進行研究的問題上,教師有時還是會包攬,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我們覺得,讓學生自己去選擇采用何種方式進行研究更為妥當,這也是注重學生親歷體驗的一個方面。
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綜合實踐還是一門新興學科,既沒有教材,更沒有教參,雖然沒有固定模式可循,但它也給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泛的、展示自己的舞臺。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書院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