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評寓講故事、打比方中。教師可采取旁敲側擊的方式,寓批評于講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長的動作、言語之中,促使學生深思、自責。著名教育家孫敬修見幾個孩子在折樹枝,便把耳朵湊過去,裝出聽什么的樣子。孩子們好奇地問爺爺在聽什么,他說是在聽小樹苗哭泣。“小樹苗也會哭嗎?”“是呀!你們折了它,它當然要哭。它們說,它們長大要為人類作貢獻呢,請你們不要損害它們。”孩子們聽了,羞愧得臉也紅了。后來,他們自動組織起護林小組。未發一句責備的話,卻取得了一般批評所難以取得的效果。
2.建議性的批評。建議性的批評是指在批評時帶有商量、討論的口氣,與學生交換意見的批評。教師以商量問題的態度,要熱心提出一些建議性的意見,把批評的信息傳遞給學生,與學生交談時,平心靜氣,創造一種寬松、愉快的氣氛,使學生打消顧慮,與教師配合,達到圓滿解決問題的目的。或者教師用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來表示自己的批評態度。如“你什么都好,就這方面存在不足,實在可惜”“你要是不犯這個錯誤,那該多好啊”。這種方式既達到了批評學生的目的,又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愛心。
3.先表揚,后批評。對于那些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喪失上進心、破罐子破摔的學生,批評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揚代替批評,不失為一種良策。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學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還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這種方法,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從后進生身上找到閃光點,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表揚時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詞,不輕描淡寫。
(佳木斯市杏林小學 趙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