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晟
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勢呈現出微笑曲線:1月-4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從6.56升值到6.46;5月份,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從6.45貶值到6.58,波動幅度接近3%。與“8·11”不同,此次匯率波動沒有引發市場動蕩,這兩天的急速貶值對市場沖擊也非常有限。
這應歸功于央行制定的“收盤價+籃子貨幣”中間價定價規則。它為外匯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貨幣錨。我們過去一直強調貶值不可怕,可怕的是貶值預期。只要央行能夠遵守規則,貶值預期就會逐漸消失。
央行的“收盤價+籃子貨幣”定價規則有三個重要特征:第一,收盤價占據主導作用;第二,“收盤價+籃子貨幣”成為穩定市場的貨幣錨;第三,央行逐步退出常規性干預,干預方式更加隱蔽。
從短期來看,央行正越來越嚴格地遵守“收盤價+籃子貨幣”規則,有效地引導市場預期。隨著央行對這種中間價定價方式越來越自信,采用美元指數預測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可能不再是最佳手段。
從中長期來看,這種操作模式雖然和過去相比更加透明,但外匯市場仍然是以中間價作為指導價格,市場參與者唯央行馬首是瞻,匯率依然缺乏連續性。外匯市場和匯率形成機制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