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鶴
化解產能過剩需要較長時間,要避免使用行政化的方式實現“快速”去產能。
鋼鐵、煤炭、水泥等傳統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給中國經濟戰略調整和轉型升級帶來巨大挑戰。產能過剩問題的性質比較復雜,同時表現出周期性、體制性和階段性的特點。
周期性特點體現為金融危機導致外需減弱,引發部分行業產能過剩。2008年后,全球經濟處于深刻調整周期,部分大宗商品價格經歷長期下跌,與此相關的行業產業因此受到了較大沖擊。
產能過剩的體制性特點是過度干預經濟所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曾出現過兩次大規模的產能過剩,之前都曾經歷過大規模的政府主導的投資。這些投資表現出明顯的后勁不足,人為制造的需求快速回落,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愈演愈烈。
階段性特點體現為經濟轉型階段往往都會出現產能過剩。隨著經濟逐漸走向成熟,產業結構面臨轉型升級,傳統產業需求減弱會使供需矛盾變得尖銳,導致產能過剩出現。
在這些原因中,最需要政府重視并加以應對的是體制性因素。政府過度干預經濟是造成產能過剩的一大根源。因此,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需要始終堅持的核心原則即堅持使用市場化的手段應對產能過剩。
所謂市場化的手段,是指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決策依據市場化形成的產品價格,價格機制是核心的去產能力量。在這個原則下,可以得出如下兩個基本判斷。
一是化解產能過剩需要較長的時間,不能操之過急。國際經驗表明,用市場化手段去產能大約要經歷5到10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會反復經歷去庫存、去產量和去產能三個階段,產能水平會整體呈現出階段性下降的態勢。因此,在去產能的過程中要相信市場的力量,避免使用行政化的方式實現“快速”去產能。
二是化解現有的過剩產能不會造成不可承受的失業率。據估算,化解鋼鐵、煤炭等六大產能過剩行業可能會造成430萬人左右的失業,占到2015年城鎮就業人口的1.06%。進一步來看,堅持使用市場化的手段實現去產能,按照5年計算,每年的失業率增加僅為0.2個百分點,完全在經濟的可承受范圍之內,可通過再就業、社保等諸多手段進行化解。當然,個別地區由于產業集中度較高,可能會面臨較大的失業壓力。
立足于上述判斷,政府可以在以下三方面發力,有效促進市場化的去產能。
第一,建立產能檢測體系,避免大規模以舊換新。國家統計局和工信部聯合建立設備注冊制度,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的產能檢測體系,以及時了解和準確把握設備情況,加強對產能進行管理。應警惕過剩產能以新技術的形式再次出現。各行業應根據不同的技術情況和去產能目標,設定固定的以舊換新的比例。
第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為主要協調人的作用。以行業協會作為主要協調人能夠充分尊重各行業的實際情況,有助于保證民營企業的權利,避免去產能過程中出現歧視民營企業的情況。目前,鋼鐵行業協會、水泥行業協會等行業協會已經在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鼓勵由各行業協會牽頭成立專項基金,用于補貼對去產能貢獻較大的企業。
第三,設立專項職工安置基金,采取多元化的職工安置方式。日前,中央財政已確定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用于職工分流安置。建議財政部每年以增發特殊國債的方式募集資金,補充到專項職工安置資金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