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夏秀芳
【摘 要】本文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在社會各界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背景下,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對北京聯合大學的學生創業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各種因素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有效的對策,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
【關鍵詞】大學生;自主創業;影響因素
全球創業觀察報告1999年對10個國家的調查研究發現,創業活躍程度越高的國家,經濟增長率和就業率也較高,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陸續把創業能力的提高與當前的學術和職業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將鼓勵創業作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02年145萬猛增至2016年的770萬,增長率達到了431%。可以看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大學生自主創業形式的出現,使大學生就業形式有了一個新的選擇,如何幫助大學畢業生通過創業實現就業,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提出將創業納入就業工作的總體布局,就業和創業并舉,可以看出就業工作總格局有了的重要變化。各級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建立科技孵化園,鼓勵大學生創業團隊入駐、各高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創業知識大賽、開設大學生創業論課程等,進一步增強了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本文在政府、高校、社會等方面積極鼓勵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在分析研究國內外大量相關研究資料和我國大學生創業情況的基礎上,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北京聯合大學的學生創業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各種因素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有效的對策,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本次調查問卷針對北京聯合大學八個學院38專業的學生開展調查,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問卷337份,收回率為96%,剔除無效問卷33份,實際收回問卷304份,問卷有效率為90%。調查問卷由三個部分20個問題構成,第一部內容是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態度和看法,第二部分內容主要是針對大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創業能力和素質,第三部分內容為大學生的創業環境,從家庭、高校、社會三個方面展開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有利因素
1.1 大學生對創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強烈的興趣;他們中大部分學生對“大學生創業”持肯定的態度,對“大學生創業”贊成或反對的理由都比較理性和客觀。大部分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很明確,即創業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開辦一個企業或公司來達到實現就業的目的。這與他們贊成創業的理由完全吻合,說明大學生在經歷了創業熱潮的沖動和考驗以后,逐步走向了冷靜與成熟,對創業的認識趨于理性;就業壓力是促使他們選擇創業的重要原因。
1.2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質、團隊合作能力、堅強的意志力,較強的承受風險能力,面對挫折和失敗表現出非常樂觀的心態。說明同學們對創業的艱辛、困難、風險有了一定的心里準備。
1.3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家庭環境比較好,表現在半數以上的家庭有過創業經歷,他們尊重大學生創業的選擇,并且還會為大學生提供部分創業資金,還有部分(約16%)家庭有成功的創業經驗,明確提出支持大學生創業,并且會提供充分的資金幫助。
1.4 大學生創業所面臨的社會環境有所改善,傳統的觀念得到一定的改善,多數人對大學生創業還是比較重視和認可的,認為大學生創業是一種趨勢。
2 大學生自主創業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意愿有余,勇氣不足
盡管大部分學生對自主創業持肯定的態度,贊成大學生自主創業。但是,當他們面臨職業選擇時,多數學生(約70%)首選還是去“找工作”,說明由于各種原因使得他們還沒有做好真正創業的準備。
2.2 創業能力和素質不足
大學生對自己的知識技能是否滿足創業需求顯得自信心不足,說明大學生對創業實踐活動的過程,特別是創業過程的風險和困難還不是很了解。
2.3 實踐活動匱乏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社會活動十分匱乏,僅有的一點社會實踐也是來自學校設置的少量的有組織的實踐課程。
2.4 學校的創業教育任重道遠
由于高校還沒有普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即使開設該課程的學校,大部分課程內容只是停留理論知識教授上,缺少對大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加之高校創業教育師資嚴重匱乏,難以滿足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需求。
2.5 對創業政策缺乏了解
大學生對政府有關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缺乏了解,一方面說明由于真正準備創業的大學生人數不多,反映出學生對政府有關政策關注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也說明政府的相關部門及高校對政策的宣傳和引導不到位,造成大學生對政策了解欠缺。
2.6 依賴性強,創造力弱
大學生對學校過于依賴,缺乏創造性,主要體現在他們把創業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都歸結為學校因素,把自身所具有的創業意愿和信心排在第三位,位于學校因素和政府因素的后面,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主動學習創業知識,增強創業能力才是決定其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3 推進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對策與思考
3.1 注重大學生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3.1.1 增強大學生自身創業能力
自主創業需要各方面知識的積累,還需要具備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意識以及社會經驗等,四年的大學生活,是最好的創業準備期,要對將來創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不斷發展與完善,以便在日后的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固然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是大學生創業成功前提和基礎,然而大學生自身的能力和創業態度才是決定其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首先要有積極的創業態度,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主動學習有關創業的知識,夯實創業基礎,開拓創新思維,提高自身創業能力。其次,要注重搜集信息、觀察社會發展動態,加強與市場的互動,鍛煉自己對市場的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最后,要善于合作,勇于實踐。
3.1.2 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自主創業的過程極其復雜,其中充滿了艱辛和挑戰,同時也可能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業,因此,對創業者的心理素質要求比較高。雖然在調查問卷中大部分同學表現出面對失敗,勇往直前,但是,由于大多數大學生對創業的過程及其風險缺乏清晰的認識,常常是準備不足,樂觀有余,一旦遭遇挫折會造成很大的心理打擊。所以,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要注重心理素質的鍛煉和提高。
3.1.3 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能力是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關鍵能力,大部分大學生十分缺乏社會經驗,大學期間應該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使自己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的社會經驗和人際交往等能力。
3.2 積極探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大學生對學校的創業教育很依賴,從前面的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大部分(71%)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創業課程,并且認為“學校”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起到最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學校應完善創業教育體系,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3.2.1 開設多元課程,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理所應當承擔起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重任,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只是看重專業知識,而是全面考核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對此應該有比較清晰的認識,應該開設適合市場需求的多元化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地選擇機會,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2.2 轉變創業教育方法,鼓勵大學生創業
創業教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其課堂教學應該明顯區別于一般的理論教學,應當采取項目化、模塊化和參與式教學,強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實現以講授灌輸為主向以體驗參觀為主的轉變,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2.3 加強創業逆境鍛煉,提升大學生抗挫折能力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激烈的國內外競爭的環境之中,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困難和挫折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挫折承受能力之差讓人觸目驚心。創業的大學生就業之路與一般就業大學生相比,要經受更多的挫折和困難,因此,創業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大學生這方面能力的鍛煉。
3.3 政府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創業
大學生自主創業在我國是一項開拓性事業,需要來自各方面的鼓勵和支持,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一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鼓勵大學生創業;二是,要解決好大學生創業資金問題;三是,進一步簡化注冊、登記、稅收等手續,減少各種限制。
3.4 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
目前,我國實際創業的大學生比例只有1%左右,究其原因,除了他們缺乏創業知識、能力、社會經驗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學生對自主創業不了解、不熟悉,而社會和學校缺乏相應的指導服務、支持和保障體系,更缺乏對創業活動的研討,造成大學生獲取信息渠道不暢通,錯失創業良機。高校應該建立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負責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條龍指導服務。包括創業培訓、創業咨詢、大學生創業計劃書審核、幫助學生解讀國家政策,幫助他們獲得政策的支持、提供信息服務,幫助他們全面了解創業所需要的信息、熟悉創業環境、幫助大學生聯系各專業的指導教授,協助進行可行性調查和分析,并向他們提供法律、稅務、談判等方面的咨詢服務,還可以幫助大學生進行籌資等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海艦,姬茜,王衛國.影響河北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因素分析[J].大家.
[2]孫卓.大學生創業意向及影響因素探析[J].教育理論研究.
[3]唐麗華.大學生自主創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紡織教育.
[4]杰弗里·蒂蒙斯,等.創業學[M].6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5]盧娜.高校創業教育的內涵及相關概念辨析[J].成人教育.
[6]高珊.我國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
[7]蘇益南.大學生創業環境的結構維度、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學報.
[8]張云川,周雪敏,等.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西部論壇.
[9]曾雯婷,李瑞,張炳森.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與創新.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