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嶼
(東北師范大學 傳媒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紀錄片《運行中國》在話語整合時代的突圍
喬 嶼
(東北師范大學 傳媒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摘 要】新時期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出現了以大眾話語權、精英話語權、政治話語權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這種話語整合時代的背景下,《運行中國》開啟了一種新的嘗試;對國家形象的塑造開辟了新的路徑,打造了提升話語權的新模式,也給中國紀錄片的創作帶來新的啟示。
【關鍵詞】《運行中國》;話語整合;政治話語權
《運行中國》該片作為美國探索頻道固定欄目《神奇的中國》的開篇之作,不僅關注中國的現在,更探討中國的未來,旨在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審視一個快速發展中的中國。
福柯把話語分為三個層次:政治權力話語、知識精英權力話語和大眾權力話語。中國紀錄片通過自身的話語運作,經歷了一段從以主流話語為主導,到以精英話語為啟蒙,再到以大眾話語為突破的嬗變過程。
80年代是以政治話語權為主導,從最初的新聞說教式紀錄片,到后來的畫面加解說的政論性紀錄片。90年代,大眾話語權凸顯,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化式紀錄片逐漸消解,紀錄片回歸紀實性本體。“新世紀,這三種話語及其主導下的電視紀錄片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在整合中共同推動著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1]
新時期的紀錄片發展中,大眾話語權、精英話語權、政治話語權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這種話語整合時代的背景下,《運行中國》——作為政治意識傳播的載體,開啟了一種新的嘗試。
(一)個人化的介入視角。《運行中國》探討的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面貌,在主持人丹尼·福斯特的帶領下,選擇“城市化”、“科技”、“中產階層”這三大元素,對當代中國如何運行進行探索。它擺脫了以往紀錄片的旁白敘說模式,主持人丹尼在紀錄片中揭開中國民生的突破性創新科技,深入了解當今中國的城市化變遷,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的變化發展。在拍攝中國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廈時,丹尼親自爬上600多米的建筑高空,設身處地地感受上海中心大廈的高度,相比于枯燥乏味的建筑數字,鏡頭所呈現出來的高聳感更能直擊人們的心靈。
(二)“去主觀化”的敘述方式。“去主觀化”作為主觀化的對立面,在這里指的是隱藏主觀觀點。《運行中國》的敘述方式由單一的內部宣教轉向借他家之言,改變了以往的說教加解說式,這是一種創作思維的轉變,將中國題材交由外國制作者,借西方的敘述向世界傳達中國的聲音。
在丹尼·福斯特個人化的敘述中,整部片子背后的政治意識被巧妙地隱藏,取而代之的是主持人的主觀視點。丹尼采訪博物館的段落里,就有這樣一段獨白:“歐洲用數百年累積出現有的文化資產,中國卻一夕趕上,來到龍美術館這種地方我看到什么?專業收藏家收購當代藝術,委托興建公共建筑,再把藏品公諸于世,以我的觀點來看,這代表中國文藝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片中很多“在我看來”,均在試圖打造一個權威的視點。
(三)多角度的內容呈現。《運行中國》在內容的呈現上是多角度的,片中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民生等方面進行展現,探討了中國的自主創新,從微信、創客、手機到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也探討了中國人的飲食、時尚、文化消費等問題。在內容的敘述上,《運行中國》一方面展現了當代中國飛速發展的現狀和中國人民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對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也是直言不諱,給觀眾的呈現一個真實、客觀、精彩的中國。
福柯指出:“話語不但意味著一種言說方式,而且意味著對言說者地位和權利的隱蔽性認同”我國早期的政治話語紀錄片與新聞紀錄片沒有明顯的區別,在新的傳播環境下,觀眾的接受方式也發生著轉變,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新聞式的強制性灌輸。
在這種新的時代環境下,《運行中國》打破了原有的國內制作的方式,以“中國題材、國際制作”的思維方式和手段,從別樣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為紀錄片中國家形象的塑造開辟了新的路徑。
紀錄片是一種具有文化品格和國際傳播力的精神產品,是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和魅力的影像文本。紀錄片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力工具,也理應承擔起塑造國家形象,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邢勇.話語變遷與權力表達——觀察中國電視紀錄片三十年的一種視角[J].現代傳播,2009(01).
[2]游魚,羅雙根.話語權與公共政策價值取向的應然邏輯[J].求索,2008(11).
[3]陳家洋,蔣楨.合拍紀錄片與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路徑[J].中國電視,2015(08).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25-01
作者簡介:
喬 嶼,女,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2014級戲劇與影視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紀實美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獲東北師范大學教學發展基金項目“面向高水平復合型傳媒人才‘U-G-M-R’創新培養模式的實踐型教師共同體建設”(課題批準號:15T1JGJ004)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