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內容摘要】在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是基本形式之一,觀察法是學習生物的一種方法,本文以典型案例來談教師設計觀察活動,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教學,旨在拋磚引玉,拓寬思路,集思廣益。
【關鍵詞】實驗教學 觀察活動 設計
根據生物新課程理念和生物學科特點,生物教學應堅持以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實施多種形式的實驗教學①,實驗教學既是一類探究活動,也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②。在初中生物的教學中,生物實驗占據了學生活動的一大部分,開展好實驗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積極思考,逐步培養創新能力。鑒于此,筆者就實驗教學中優化教師觀察設計,有效組織實驗教學來舉例說明。
一、合理選材,創設層次性的觀察
《植物種子的萌發》是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5章第一節的內容,描述植物種子結構是本節內容的知識目標之一,教材安排了觀察種子結構實驗。
結合學校的教學資源和實驗條件,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將實驗設計為三個層次性遞進關系的觀察活動:(1)識別生活中常見植物的種子,兩人一組辨認。教師準備培養皿以及大豆、蠶豆、花生、蓮子、紅豆、綠豆、蕓豆、白果8種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的種子,將學生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緊密相連,引進比賽機制,調動氣氛,引導學生比較顏色、大小、形態,思考結構是否相同,激發觀察種子結構的興趣;(2)觀察蕓豆種子的結構。蕓豆種子與大豆種子結構相似且個體較大,便于觀察。教師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和示范,引導學生由外而內“看、剝、掰、識”,對照蕓豆種子結構圖識別結構并且涂色展示,建構種子結構的概念和圖形;(3)觀察拓展:花生種子的結構。花生種子的胚芽、胚軸和子葉與大豆、蕓豆種子的位置不同,學生用鑷子在濾紙上碾壓花生的子葉,濾紙上留有油斑,分析子葉功能,聯系玉米貯藏營養的結構——胚乳。
三個觀察活動,層層遞進,讓學生通過觀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有效呈現,創設階段性觀察
《人體概述》是蘇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8章第三節內容,有骨的特性與骨的成分之間的關系觀察實驗。吃魚是每個同學都有的經歷,請他們課前收集魚骨也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全年級消耗魚骨量巨大,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決定了此實驗不被教師們重視,有視頻動畫可以補充與替代,教師課堂演示也順利成章。
因為客觀因素而不能夠全面開展實驗,全班學生觀察視野受限,坐在后排的同學較吃虧,即使利用食物展臺可以直觀顯示,但是缺乏了體驗的過程,將此實驗為設計演示實驗過程,分組實驗結果,形成三大體驗。
體驗一:未處理的魚骨,摸一摸、掰一掰,感受魚骨的脆硬。在摸和掰的活動中,發現魚骨確實很脆硬。
體驗二:骨的煅燒,
向學生展示實驗器材,講解用法和注意事項,并提出3個問題,邊觀察邊思考:(1)燃燒時有什么現象發生?(2)最后變成什么顏色?(3)對煅燒骨進行敲打,會出現什么現象?教師演示骨的煅燒,學生觀察骨煅燒時顏色變化。將骨煅燒后的灰燼放入培養皿中,分組觀察,并且可以用手摸一摸灰燼,激發學生思考灰色物質是骨的什么成分。
體驗三:骨的脫鈣
教師把一根完好的魚肋骨放入質量分數為10%的鹽酸中,觀察現象,課前準備好培養皿,放入脫鈣的骨,指導學生用鑷子取出魚骨,摸一摸、拽一拽、拉一拉,再試試打結,引導學生思考骨的柔韌與什么成分有關。
最后小結骨的特性和成分,并可以舉例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在不同發育階段會的變化,引導學生分析骨的特性及成分與青少年生活習慣相聯系。
通過演示實驗過程,分組實驗結果,形成三大體驗的實踐,對實驗過程及結果選擇了不同方式的分階段呈現,既解決了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也為學生的觀察活動提供了多種形式,豐富了學生的體驗,促進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轉變。
三、對比分析,創設開放性觀察
《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蘇教版生物學第六章第二節的內容,其中觀察葉片的結構需要進行徒手切片,教材中提供的是雙面刀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選兩片兩面刀片,沿著和主葉脈垂直的方向橫切葉片的方法,經過教師的講授以及學生的操作,學生可以初步獲得徒手切片的技能。
其實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具體的情況,選擇是否傳授利用支持物進行徒手切片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進行對比方法,能夠在實驗時選擇自己擅長的徒手切片的方法。
另外對于實驗材料的選擇時也可以思考:葉片的結構相同嗎?例如陰生植物與陽生植物,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結構相同嗎?有什么區別?課堂觀察材料如何選擇呢?如果教師在平時多觀察多比較,那么可以游刃有余地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思考。
生物學離不開實驗,生物教師也應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生物課堂中實驗的開展往往受到實驗室條件、實驗材料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從而影響教師主觀的決定,能不開的就不開了,能不做的就不做了,使得原有的實驗技能因為沒有訓練、鞏固而退化。如果教師能夠主動走進實驗室,動手操作,在摸索中遵循規范、努力實踐,那么實驗技能不僅得以鞏固,而且能夠總結出自己的方法和技巧,甚至不限于教材建議,創新實驗,促進課堂教學,真正使學生受益。
【注釋】
① 李偉.《生物學教學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152.
②《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 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33.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鐘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