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韜+++何蘊琪
這輯照片里我覺得最有廣州特色的部分是龍舟節(jié)前的剪影,這是珠三角特有的端午節(jié)傳統(tǒng),不同的村子彼此劃船造訪,里面有很多我們已經(jīng)遺忘的傳統(tǒng)。我曾在很近的距離觀看龍舟比賽,被深深震撼到—震天響的鑼鼓聲、整齊劃一的肌肉和節(jié)奏,我也曾在高樓上俯瞰珠江面上的船只,它們給毫無色彩的城市水道增加了生命氣息。在“閱讀”這些影集時,我想到了詩人黃燦然的《奇跡集》,這本詩集宛如再現(xiàn)生活,也如奇跡降臨—馬路上和同事抽煙的女孩,鄰居阿伯每天晚上的琴音,忽閃而過的車窗外的樹葉,都在語言的捕捉下呈現(xiàn)著詩意和美感。
在觀看攝影師的作品中,平淡和驚奇同時存在著。平淡是因為,作為一個在廣州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本地人,我看到了熟悉的場景、事物和人,小販,情侶,公公婆婆,女人,男人,公車上睡著的人……這些攝影具有一種日常性的再現(xiàn),它不帶有一種強烈的視角在觀看或者試圖闡釋,作者被深深隱藏著,但也是默默觀看著。
本來,我覺得日常是廣州最特別的地方—關于這一點,很多人已經(jīng)有講到,一座平凡但擁有久遠歷史的城市,由一種但凡身處其中即被感染的低調(diào)和包容性的文化所占據(jù)。但當日常成為一種觀察視角或者基調(diào)時,它便抹去了廣州的這件“衣服”。因此我的驚奇在于,當日常性如此強烈地出現(xiàn)時,我發(fā)現(xiàn)對于這個熟悉的城市,反而沒有什么可以講述的。又或者說,這個城市的日常,除了某些符號之外(比如龍舟),同樣可能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貴陽……任何一個中國城市的日常。
當日常成為一種審美范疇,意義是什么?它里面缺乏沖突和戲劇性,但沖突和戲劇性包含在那些不被察覺的瞬間,可能是劃龍舟的人黝黑笑容里面的熱力,可能是江邊幾個人閑散站著的但是彼此呼應著的姿態(tài),這些形態(tài)深入到瞬間里面,因而包含著過去和未來。
它是here and now,此時此地。它也幫助身處城市的人以詩意的眼光審視自己和生活—因為照片里的他們,就是我們。
01. 2016年6月6日,獵德村村民正在用傳統(tǒng)的方式慶祝端午節(jié)。適逢端午節(jié)前夕,廣州天河區(qū)石牌村,冼村等幾個村的龍舟隊在獵德村河涌進行一年一度的龍舟熱身賽。
02. 坐在獵德涌邊石階上觀看龍舟的人們。
03. 2016年3月27日,在廣州市南沙區(qū)蕉門地鐵站等候公交車的乘客。
04. 2016年3月20日,在廣州越秀區(qū)光孝路基督光孝堂內(nèi)的游客。
05. 2016年3月27日,廣州珠江新城地鐵站附近兜售零食的商販。
06. 2016年3月25日,傍晚在天河體育場內(nèi)打乒乓球健身的市民。
07. 2016年4月25日,廣州海珠區(qū)康樂村中賣豬肉的小販。
08. 2016年4月25日,廣州康樂村中的露天剃頭鋪子。
09. 2016年4月24日,珠江邊上的年輕人。
10. 在廣州公交車上睡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