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常彥
企業級市場的弄潮兒所對抗的都不是技術、產品或者是管理,而是這個由人情所構筑起來的關系型社會。
某公司的銷售大拿自打用上了某移動辦公App,苦逼的日子就來了。不僅要用手機上傳他原本不愿上報的各類客戶信息,還要在拜訪用戶的時候實時拍照證明自己確實在外出時拜訪了某個用戶。被銷售們恨透了的此款軟件,卻是老板的最愛。有了這一神器在手,公司不但不再擔心銷售攜客戶跳槽,還解決了銷售人員的管理問題。
最近這款軟件憑借在企業級服務移動應用市場的驕人成績,已經拿到了五輪融資,距離上市只有一步之遙。
自2015年以來,企業級服務市場(以下簡稱企業級市場)的持續升溫已經讓資本市場為之瘋狂。在O2O燒錢不止、互聯網金融前景未明、智能硬件爆點不足、虛擬現實概念炒作等情況下,企業級市場憑借穩定的商業模式和日臻成熟的產品技術迅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即便在資本的寒冬依然保持著巨大的吸引力。
這里,筆者并沒有否認這一市場潛力的意思。但就像文章開頭的那個小故事一樣,其中有至關重要的一點需要提醒企業級市場創業者:不管是PC時代的信息化,還是移動互聯時代的互聯網化,企業級市場的弄潮兒所對抗的都不是技術、產品或者是管理,而是這個由人情所構筑起來的關系型社會。
早年間,筆者曾經就企業信息化建設走訪過數十家企業的首席信息官。首席信息官們認為產品、技術都不是制約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要素,最終的關鍵點往往集中在體制、機制上。也就是說,上層建筑決定信息化的成敗。再進一步,上層建筑還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公司管理的人治、員工的消極抵制、東西方企業管理思想的碰撞等才是信息化難以在中國企業真正發揮作用的根本原因。
如今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的信息化變成了今天的互聯網化、移動化。但這只是終端的變化和接入方式的變化,所有與上層建筑、企業文化等相關的因素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信息化幾乎從來都沒有真正成為企業推動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創新和變革的原動力,而一直是一個工具:為企業管理層服務的工具。不客氣地講,其實它就是企業管理者手中的提線木偶。在某種程度上講,企業的信息化管理起到了重新進行企業勢力范圍劃分的作用,這樣一來企業管理層就必須要重新平衡原有部門的利益分配,包括是否觸碰了底層員工的奶酪。
一直以來,信息化管理都是源自歐美的舶來品。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結晶,它如何與東方管理思想和智慧相結合,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需要上升到文化融合的高度。并非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沒有作用,只是這些新興技術為企業管理和決策給出的指導要過“人心”這一關,這就很難了。
信息化也好、互聯網化也罷,它們在企業管理中的定位,就如同一個國家要“法制”還是要“人治”一樣沒有非左即右、非黑即白。
盡管時代變了,但本質未變。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級市場的再次引爆依然沒有擺脫曾經信息化建設時企業的首席信息官們所遭遇到的問題。這或許會成為制約“獨角獸們”在角逐未來企業級市場時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