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糜豐?孫鋒
如何通過工業化復制和商業化推廣,將內容轉化為盈利?
所謂IP—注意,不是“IP地址”,我們可以簡單的將之理解為內容潛在財產。
500年前,吳承恩戲謔文字寫《西游記》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小說里每一個橋段、人物設定、花草樹木,500年后都能七十二變變成IP,混跡在文化圈、娛樂圈、體育圈等各個圈層,“造富”無數趙錢孫李。
內容八卦爐爆炸,小說、游戲、影視、動漫頃刻火花四濺,由此引燃資本火焰山。再強的芭蕉扇似乎也扇不熄這場熊熊大火。
這分明是一場再向內容取經的夢幻西游記,改變了內容生產、傳播、變現的傳統規律。于是,2015年中國文娛類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達60.51,是房地產類公司的3倍,金融業的6倍。進而,實現了由文娛產業帶動制造業、快消、金融等行業衍生、發展的商業變革。
更重要的是,從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角度看,文化娛樂產業增長速度高于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速度,占我國GDP比重的3.76%,而全球平均是5.26%。這場夢幻西游才剛剛開始。
取經易,取真經難。UGC脆弱、PGC未熟,優質IP們也因為衍生市場的傳遞滯后和產業化程度的剛剛起步,變現方式傳統單一。
內容總在為他人作嫁衣裳,是否可以再次成王?互聯網平臺江山初定,易朝者又能從中獲得多少能量?羸弱的產業鏈形態,是在資本的熱捧下被迅速催老,還是能夠健康成長?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其實是附著產業。內容是核心生產力。而我們,都是這場文化西游中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