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醒
前方高能!這篇文章并不好讀,因為基因檢測是個非常技術化的領域,而且剛剛起步。我們有基于當下的故事,但不能描繪一個精致的明天。假如您有耐心把它讀完,無論作為消費者、創業者、投資者還是僅僅出于好奇,您將洞見未來風口的機遇、商業模式甚至方法論。
在人類基因檢測史上,2006年是極易被忽視的年份。
縱然在5月,英美科學家完成1號染色體基因測序圖,從而繪制出有史以來最全面、最精準的人類全基因圖譜,為歷時16年的全球“人類基因組計劃”畫上句號。但這一耗資38億美元,由6個國家上千名科學家聯手進行的項目,已于2000年和2003年被兩次宣布“完成”,歷史殊榮透支殆盡。
因此,或者也不會有人特別注意到,這個在基因技術史上平淡無奇的2006年,其在商業化的道路上,卻已初露崢嶸——
人類全基因測序成本,從一年前的上億美元悄悄降至2 000萬美元;
美國人安妮·沃西基創立了一家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第二年她嫁給了自己的投資人;
大洋彼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汪建,正極力勸說上級同意,從那個叫周代星的美國illumina公司亞太總經理手中,購買5臺昂貴的最新一代基因測序儀;
四川成都,一個叫周坤的大四學生,正開發一款大數據挖掘與分析軟件,以幫助當地開發商處理即將爆發的房產大數據……
10年后的今天,隨著基因檢測技術在成本和時間兩個維度,以超越摩爾定律的速度發生聚變,中國基因檢測市場來到這樣一個歷史節點——如同1999年的中國互聯網,今天所有巨頭如BAT都已粉墨登場,只是當時尚未為人所知。
巨頭造富流水線
在當下中國基因市場上,華大基因和貝瑞和康并肩站在金字塔的頂端。前者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檢測公司,而后者壟斷了國內七成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
這并不偶然。
當汪建副所長向上級爭取購買設備的努力失敗后,他立即南下深圳,在一個舊皮鞋廠里重整旗鼓,向銀行貸款數億元后,購買了心儀已久的illumina牌基因測序儀,數量達100臺。這筆巨單,不但是illumina迄今為止接到的最大一筆訂單,也讓華大測序產能占了全球一半以上。
汪建的戰術簡單粗暴,用工業流水線的方式進行科研,依賴測序儀器以及人海戰術,打造“測序工廠”,強力拉升華大測序能力。在購買設備后的第二年,華大憑借為科研機構、制藥公司、育種公司等提供測序服務,收入猛增至10.37億元。
隨著產前檢測、宮頸癌篩查等與大眾健康相關的基因檢測技術被攻破,真正的金礦被挖了出來。傳統產檢采用羊水穿刺等侵入性取樣方法,雖然能夠確診胎兒是否健康,但存在傷口感染甚至流產風險。而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則只需要采集孕婦5ml外周血就能診斷,準確率高、風險極低。這一成熟技術背后,市場規模超百億元。
也正是在這個領域,華大遭遇迄今為止國內最強的競爭對手——貝瑞和康。說起來,這個新對手并不陌生。它的創立者,正是曾試圖把測序儀賣給汪建的周代星。
就像中國不能制造電腦CPU,測序儀硬件制造技術也被牢牢掌握在國外大公司手中。因此,代理測序儀起家的周代星,所采用的模式與華大如出一轍:向國外測序儀制造商購買儀器和試劑,針對國內市場創新商業模式。
最終,經過多年摸索,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主戰場,華大和貝瑞和康在商業模式上立下兩個山頭:LDT模式和IVD模式。
簡單來說,LDT模式是指基因檢測公司設立實驗室,購置儀器和試劑,通過各種渠道如醫院、代理等,取得消費者DNA樣本,再將檢測結果通過渠道反饋給消費者的方式。這是一種間接2C的模式,表面看起來是服務醫療機構,但后者只是渠道。
而IVD模式則把醫療機構當作目的地:基因檢測公司當中介,把測序儀和試劑直接賣給醫療機構,由后者服務消費者。日常使用中,醫療機構需要源源不斷地向基因檢測機構購買試劑。
這兩種模式在檢測效果上毫無二致,區別在于向誰收費,以及醫療機構是否參與技術環節。主打IVD模式的貝瑞和康,致力于降低醫療機構進入的技術門檻: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流程共28個步驟,耗時3天,貝瑞和康則直接將其簡化成了2個小時。
周代星說,目前國內獲批進行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試點醫院中,有60多家正與貝瑞和康合作,“市場占有率達70%”。
——當然,質疑聲從來不絕于耳。無論華大還是貝瑞和康,其獲取財富的手段,從科研的角度看,似乎并無增益。有人打趣,“不就是生物領域的富士康嗎?”
在此不下結論,只講一件小事:2006年完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告了基因檢測這項技術的成熟。在參與這一項目的6個國家中,中國負責檢測全部序列的1%。但與其他5國不同的是,中國發起并承擔這一任務的是個民間組織,三位創始人自掏腰包200萬元做科研,它的名字是“華大”,其執行主任叫汪建。
“基因就是算命”
國內基因檢測金字塔的中間地段,相對混亂。同樣是在2006年,剛剛成立的某基因公司,用一句“基因檢測能算命”的廣告詞,讓人們一度對基因產生了類似對星座的追捧。
其實,無論華大還是貝瑞和康,其分歧僅限于戰術而非戰略,它們是同一教派的兩種延伸,即基因檢測“貴族派”:高投入高產出,壟斷一方,往來皆是科研機構、三甲醫院、商界巨擘,活動范圍以地球為單位。
或者更嚴謹些,他們是臨床級基因檢測機構。當下,隨著華大、貝瑞和康、達安基因、博奧生物等大公司攻城略地,這一市場基本飽和。與之相對,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崛起,成為當下競爭與創新最趨白熱化的領域。
消費級基因檢測的目的不是診斷或治療,而是揭示健康風險和體質特征,類似體檢。2013年,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消費級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患乳腺癌的可能性高達87%,于是切除乳腺以將風險降低至5%。
正因為沒有特定目的,自2006年“基因檢測能算命”的廣告之后,“口水測天賦”“基因測網癮”“DNA算財運”等荒誕劇縷縷不絕,以致國家不得不出面叫停。然而,歷史大勢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006年全基因組測序成本為2 000萬美元,一年后就降到了200萬美元,2015年年底為1 000美元,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有望降至千元以內。
門檻驟降,暴利誘惑,玩家質量不免參差。如果說臨床級基因檢測還拼科研和技術,消費級基因檢測則基本走娛樂搞笑路線了。
打開百度,搜索關鍵詞“基因檢測”,人們能得到900萬個反饋?;驒z測產品五花八門:“基因測酒癮——為你提供飯桌上的免酒金牌”“命中注定你肥胖——肥胖基因檢測”“99元享受安吉麗娜·朱莉式基因檢測服務”……其價格體系則更是隨機,單以產前無創基因檢測為例,在各種渠道上的報價相差50倍甚至上百倍:最高可達十幾萬元,最低卻只有幾百元。
國家曾試圖規范市場,公布了109家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試點名單。但既然獲取這項技術是如此簡單——無非LDT模式或IVD模式,而定價規則又是如此不透明,資質顯然不是門檻。
有媒體曝光,僅杭州一地隨機暗訪,就發現浙江省人民醫院、浙江省新華醫院、解放軍117醫院、杭州瑪利亞婦產醫院、杭州天目上醫院等在無資質前提下,提供這項服務。有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目前全國沒有統一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收費標準,各醫院收費在2 000~3 000元之間,“利潤起碼有一半”。
悲劇終于發生。湖南一位已生育智力低下兒的孕婦,二胎產檢顯示胎兒有可能還是低智,某醫院建議她進行無創基因檢測,結果為正常。但最終,出生后的嬰兒被確診為智力低下?!耙粋€家庭生育兩個低智兒的悲劇,本可以避免?!?/p>
——正如汪建在2010年推出無創產檢業務時所遭遇的,由于技術進步太過超前,現有法律法規沒有此項監管,以致“無法可依”,最終導致華大被叫停一段時日。如今6年已逝,基因檢測更為普及,滲入大眾日常,更多從業者、創新者、牟利者甚至搗亂者介入,然而情形似乎并未隨著行業的繁榮,而變得更加美好。
“洋前輩”好榜樣
在互聯網時代,顛覆者從不來自業內。
當2006年人類基因檢測技術被揭秘,瀕臨裂變的前夜,四川成都大四學生周坤,尚未意識到這一切與他有何相關。花了一個月,他終于敲完那款房地產數據分析軟件的最后一行代碼,順手把它賣了1萬元。
歷史時間線上,各種元素碰撞反應,催生出偶然和因緣。2006年起,周坤從一名軟件開發專業大學肆業生,成為國內排名第二的房產數據公司創始人。而該年成立的美國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已憑借提供售價區區99美元的全基因檢測服務,躋身當下最偉大的公司行列。
一個史無前例的機遇擺在周坤面前:基因測序的核心是數據,數據的價值在挖掘和分析。他立刻賣掉數據公司,帶著5名程序員創立互聯網基因公司——23魔方,為普通人提供售價999元的基因檢測服務。
彼時,在2 000家中國互聯網醫療公司中,基因測序公司已過千家。周坤展示了自己二次創業以及數據專業的功底:僅僅成立8個月后,23魔方現金流轉正,成為這一波浪潮中首家盈利的個體。
23魔方,就像它在傳統領域里的前輩,如華大、貝瑞和康等,依然沒有自己的專利測序設備,甚至也不打算購買。周坤試圖憑借輕資產的互聯網模式,在深挖長尾中找到一條出路。他的靈感來自23andMe:建立線上平臺-用戶在線下單-23魔方郵寄唾液采集盒-用戶自助采集唾液并回郵-23魔方檢測基因并出具報告。
這一過程需要第三方基因檢測機構的輔助:當用戶回郵唾液樣本,23魔方自建實驗室從中提取DNA、建立數據庫,然后將DNA樣本郵寄給第三方測序公司,測序公司線上發回DNA數據,23魔方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
——這一過程毫無秘密。23andMe用戶數量破百萬,為業內人士所矚目,其模式堪稱全球互聯網基因公司的“樣板戲”。
周坤之所以能在上千家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得益于他在成本控制以及產品設計上的努力。具體來說,有三個嘗試——
首先,產品標準化。
從業者在產品設計上有分歧:是把所有檢測項目打成一個標準包,還是根據不同的類別做成特色檢測套餐?大部分同行選擇后者,例如運動檢測包、腫瘤易感基因檢測包、心血管檢測包等。23魔方則選擇前者,一次性檢測126個項目。周坤的理由是:“市場普及不夠,拆得太細,消費者不知道買哪個;成本尚未觸底,拆細了性價比不高。”
其次,部分測序。
23魔方提供的,并非如安吉麗娜·朱莉所做的全基因測序,而只做千分之一。周坤解釋,基因測序技術已經突破,但解讀才剛剛開始,目前人們只能讀懂全基因序列的20%。23魔方又在這20%“可讀”的基因中,選取0.5%最為人所關注的位點,諸如癌癥檢測、腫瘤檢測、帕金森病檢測等,從而成本驟降。
第三,用戶基數大。
目前23魔方用戶5 000名,在同行中算佼佼者,因此與第三方測序機構談判時,降價空間更大。去年,一家名為Hi基因的互聯網基因檢測機構,就由于用戶數量過少,成本無法攤薄,死于資金鏈斷裂。
至于23魔方的未來,“洋前輩”23andMe已做出表率:縱然盈利微薄,然而百萬用戶基因數據在手,一大撥醫療巨頭對其垂涎欲滴,搶著一擲千金。周坤瞄的是基于DNA數據的大健康領域。不過當下,他正忙著擴大23魔方的實驗室,以進一步降低成本。
繼承者是誰
雖然距離周坤的辦公室不足2千米,他的朋友羅紅衛卻不曾用過周的產品。“我不想知道自己有什么潛在問題,”羅解釋說:“我享受生活,但假如知道自己有60%可能得絕癥……承受不來。”
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對于基因檢測的態度。通過一紙基因檢測報告,人們得到的往往不是“絕對”,而是一個統計學上的概率。換言之,你將提前得知自己可能會患某種疾病,但也可能不會患。
更何況在技術層面,這個“不確定”的結果,也只是人們通過對“可讀”的20%基因序列進行測定的結果。誰知道剩下那80%“不可讀”基因中,有無基因對這一結果進行干預?
這一點,無論華大還是貝瑞和康,無論23andMe還是23魔方,全球再聰明的大腦都沒有答案。但霍金曾說,人類最寶貴的是將不確定變為確定。
周坤們的豪賭,或許基于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曾用16年時間揭開了上帝的秘密,用10年將成本從十幾億美元降低到1 000美元,商業化幾乎同步發生。采訪最后,他做了個判斷:“中國基因檢測市場上的真正巨頭,將誕生在明年上半年之前出現的創業者中?!?/p>
——把“不確定”變得“確定”,不但是科學家的本領,也同樣屬于商人。唯一要確定的是,當質變時刻到來,你已在場籌備多時。
自2006年華大崛起后,基因領域的質變時刻再次來臨。2016年后,繼承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