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露(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汪露
(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吉林132000)
摘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各個高等學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馬克思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則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著價值引領作用。對人的認識,尤其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是我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希望所在,大學生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標不僅在馬克思的整個理論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對于大學生的培養與教育也具有現實性的意義。“但是困難在于,在馬克思著作里,并不能找到一個現成的關于‘全面’發展的完整定義,即對‘全面’發展的含義所作的既周全細致又條理分明的科學界定。我們只能通過馬克思的有關言論來體會他對‘全面’的理解,從中提取出一些基本規定來。”①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實踐是社會的本質。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則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異化勞動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發展,這標志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初步形成。馬克思、恩格斯從1845年發表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開始,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也因此標志著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趨于成熟。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認為,未來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新社會的特征將不僅表現為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實現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且表現為對社會生產進行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最終,馬克思形成了完整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科學內涵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這就代表人不僅有與其他動物一樣的直觀的生理需要,還有著區別于動物的人的社會性需要。當物質性需要得到滿足時,人開始追求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等精神需要。“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第二個事實就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②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往復循環的規律,也是一個逐漸由低往高發展的規律。總的來講,人的一切活動都是通過人的需要來作為動力和源泉的,馬克思總結為:“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你自己的本質即你的需要”,③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能力即“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和展示”④。恩格斯指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才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以,馬克思把人的能力看做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所認為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人的能力主要包括體力和智力兩方面的綜合發展,即體力和腦力勞動的緊密結合。人的智力的發展能夠反作用于實踐活動,促進實踐活動進一步的發展。除了體力和智力,人的能力還可以分很多種,例如,人的素質、潛力、自然能力、現實能力等,這些能力在人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三,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在馬克思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其存在著獨有的社會性,人是離不開社會的,可以說人在本質上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人們之間能夠在心理、情感以及生活經驗中對各種信息進行交流,獲得成長,從而完善自己、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在整個社會環境的大背景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必然也影響著人類的發展的進程和水平,這表現在不論是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或者地域,物質或是精神上的,都能夠得到充分和豐富的交往和交流,從而結成一張全面的社會關系網,也由此增強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依賴程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觀過于片面化。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者的活動方式,忽視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忽視個人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自由民主權利,把大學生僅僅視為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體。這必然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性、強制性的單向注入,大學生成為缺乏創造性思維的教育客體,而這種過于客體化的教育對象無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激發人的內在積極性方面的功能,從而嚴重地打擊了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積極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任務過于狹隘化。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倫理教育。這種教育遵循著按部就班的循環模式,同時教育內容過于狹窄,缺乏發散性思維教育功能。它突出培養和塑造的是聽話、服從、個性無差別的人,而體現人的創造個性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往往不能受到重視,比較注重個人對社會發展的社會功能,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個人發展方面的個體功能,壓抑了個性的發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過于簡單化。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僅僅是向人們灌輸社會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忽視培養人們的能力和個性。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簡單說教、硬性注入的現象比較普遍,忽視了大學生自我發展、自我進步的內在需要。只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規范導向作用,忽視其塑造、激發作用,結果導致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削弱。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據,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石。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高校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尊重教育對象的個性,立足其社會性,從而增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親和力。
我們在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切實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以大學生為本,注重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核心,既要以大學生為出發點,又要以其為歸屬,堅持把他們看成主體。因此,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尊重大學生在素質培養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尊重大學生的興趣、需要,增強親和力,這樣就更容易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以更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二)尊重教育對象的個性,增強針對性。
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內涵之一,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發展是個性自由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全面發展,那么個性發展也是畸形、片面的;個性發展作為全面發展的條件,制約著人的全面發展。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個性發展思想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不要忽視高校學生的個性,要培養既全面發展又個性展現的研究生群體。
(三)從人的全面發展出發,重視人的能力的提高。
人的歷史歸根到底是生產的歷史,人的能力的全面發揮,在根本上決定于生產形式的狀況,而且也只有在一定的生產形式中,人的能力才能得到歷史的發揮。人的能力和潛力是否可以得到充分地展現,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形式的狀況是分不開的。新時期人的主體能力和創造能力,將在全面社會化、知識化、國際化的生產形式的基礎上以全面發展的狀態展示出來。從過去強調“以物為本”到知識經濟時代強調“以人為本”、以能為本”的變化,意味著社會發展對人的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落實到鍛煉高校學生的體能,更重要的是發展高校學生的智能,同時兼顧社會能力的發展,使每一名大學生都能發適應崗位與專業變化,將自己的專業特長深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馬俊聲,劉俊.論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義[M].傳承,2010.
[4]謝曉娟.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5]李愛國,林亞梅.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20l0.
[6]戴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
[7]鄒再金,張育誠.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及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
注解:
①資料來源:丁學良.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概覽.
②資料來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資料來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④資料來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圖分類號:B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90-02
作者簡介:汪露(1991-),女,漢,安徽合肥,學生,研究生一年級,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