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拉德小說《臺風》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明慧(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西方中心主義整合中的認同與疏離
——以康拉德小說《臺風》為例
王明慧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英國波蘭裔作家約瑟夫·康拉德是少數用非母語寫作而聞名的作家之一,他一方面不斷追求英國文化、英國社會認同,另一方面又與作為殖民地的祖國波蘭保持密切聯系。康拉德一生航海漂泊,在尋求文化認同與身份確立的過程中,實現了價值觀念在整合中的認同與叛逆,既從西方中心主義的角度來打量他者和他者世界,又與西方殖民主義保持一定的疏離。
關鍵詞:康拉德;《臺風》;西方中心主義
《臺風》作為二十世紀初康拉德的代表作品,以英國商船“南山號”航行途中遭遇臺風為主要敘事內容,刻畫了包括船長麥克惠爾、大副朱可斯、總機械師所羅門·陸特以及眾多中國苦力形象。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與形象塑造既展示了英語寫作中“日不落帝國”的先進與文明,同時也體現作者對權威敘事的諸多思考。
康拉德選擇英語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自然對英國社會、英國文化有很大程度的認同。他一生都在尋求這種強勢文化的認可,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小說《臺風》中直接表現為船長麥克惠爾與中國苦力形象的對比。
白人麥克惠爾船長形象是歐洲文明強有力的代表。小說中的船長儼然是堅韌強大,富有依賴性的。“他那警覺的樣子,宛如海員凝視著風的眼睛,就象凝視著敵人的眼睛一樣。”①臺風來臨前,麥克惠爾堅強有力、鎮(zhèn)定自若的外貌描寫,為下文中“南山號”能夠順利挺過風暴做好鋪墊。當海水肆虐漫延、風暴劇烈侵襲,絕大所數船員懦弱無為、嘆息哭泣時,船長迎著風暴掌舵,冷靜指揮下屬。“遇到任何事都不要驚慌失措……迎風挺進——決不回避——這就是克服它的辦法。”②船長鎮(zhèn)定自若、泰然自如的聲音無疑成為船上所有人員的精神支撐,將他們從絕望崩潰的邊緣拉回,維持了“南山號”的航行秩序,使船只得以順利脫險。
在塑造白人強有力的形象同時,康拉德也表現出對以中國苦力為代表的他者身上他性的否定與排斥。小說自始至終將中國人作為被邊緣化的他者,沒有話語權,更沒有力量來抵御風暴。而他們對待銀元的熱烈珍視,預示下文中搶奪銀元的瘋狂,這對中國人的貶斥達到某種極致。
如朱可斯所說“中國人是沒有靈魂的”,小說中對中國人形象的歪曲與抵制表明權威敘事下對他者的排斥與否定。“南山號”航行中面臨的困難不僅僅是自然災害臺風,更是中國苦力因爭奪銀元而造成的混亂,兩者均在船長的指揮、大副的鎮(zhèn)壓下成功脫險,獲得成功。由此中國苦力作為白種人的對立面存在,成為白人鎮(zhèn)壓的對象。
康拉德在肯定白種人優(yōu)越,強調西方是理性文明象征的同時,又對殖民擴張、殖民掠奪的權威敘事進行了深刻反思,表現對西方中心價值觀的疏離與反叛。
小說《臺風》盡管充斥著對中國苦力的扭曲與厭惡,但仍含有某種程度的同情與憐憫。麥克惠爾船長在朱可斯鎮(zhèn)壓中國苦力后說“應該公平地對待他們”“你不能在書中找到一切答案”。②如果說朱可斯完全代表殖民話語,那么船長麥克惠爾則體現了西方中心主義在某種程度上的整合。
小說結尾處分發(fā)銀元并沒有按照朱可斯所說再將中國人關到艙口下面十五個鐘頭,也沒有將銀元交給中國官員,更沒有就此剝奪他們的銀元,而是平均分發(fā)給每個中國苦力。這種解決方式是對西方殖民掠奪、殖民擴張的顛覆與重構,隱含著康拉德對西方殖民主義燒殺搶掠的批判以及對勞苦大眾的同情。當然,本質上突顯麥克惠爾船長形象的高大偉岸、嚴謹務實,維持“南山號”航行的秩序,塑造西方是文明、先進、強有力的象征。
縱觀康拉德一生,十六歲學習做水手,二十一歲加入英國商船服務,周游世界二十余年。豐富的地理、歷史知識使其小說創(chuàng)作更具有包容性、復雜性和多樣性。他語言功底深厚,熟悉英語、波蘭語、法語、德語等,但最終選擇英語作為小說創(chuàng)作語言,無疑是尋求英國文化、英國社會的認同。與此同時康拉德又不能被英國主流所完全接納,始終懷有邊緣人心理,無法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這種尷尬狀態(tài)使其與西方中心主義保持一定的距離。
“英國波蘭裔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作為當代后殖民批評家和研究者視野中的一個熱門作家,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他的作品所具有的殖民主義/反殖民主義二重性。”①這里“二重性”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即在西方中心主義整合中的認同與疏離。康拉德既以西方人的眼光打量他者及他者世界,使西方戰(zhàn)勝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成為先進與文明的象征;又深刻批判殖民主義的罪惡行徑,對被剝削、被壓迫的下層人民懷有深切同情。
康拉德所生活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經過維多利亞時代后的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成為“日不落帝國”。強烈的自豪感與優(yōu)越感使英國人以先進和文明自居,對殖民地邊緣人及他者采取一種排斥、扭曲乃至厭惡的態(tài)度。康拉德在多種語言中最終選擇英語進行寫作,對英國政治、社會、文化自然采取認同與默許的態(tài)度。同時作為歐洲白人,作家本身也就具有一定的種族優(yōu)越感,小說處處流露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傾向與評判標準。
康拉德一生從未到達中國本土,與中國人也很少有直接交往,小說形象的塑造帶有模式化和功利化傾向。
康拉德一生旅居異鄉(xiāng),漂泊不定,既對母國波蘭懷有熾熱情感,又在努力尋求英國社會主流的認同與保護。盡管如此,但他始終未接受英國政府授予的勛爵榮譽以及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授予的學士學位,晚年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甚至多次對英國社會現實針砭時弊。作家對祖國波蘭懷有真摯強烈的情感,多次回訪祖國,盡管因采用非母語寫作受到當時眾多波蘭批評家的指責,但康拉德對祖國深切的眷戀之情無法割舍。而在其試圖尋求英國文化保護的同時又無法擺脫邊緣人心態(tài),主流敘事的排他性使作家僅僅是用英語寫作的波蘭人,徘徊于祖國波蘭與居住地英國之間,無從歸屬。既不能重新回歸母國,又無法被英國社會完全接納。困境中的孤寂與磨難使康拉德更能夠體會到邊緣人的痛苦與絕望,在與西方中心主義保持疏遠的同時對他者世界的下層勞苦大眾懷有更深刻的同情。
參考文獻:
[1][英]約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臟[M].王金鈴等譯.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
[2]王曉燕.多維視野中的康拉德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王寧.逆寫的文學:后殖民文學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J].武漢.外國文學研究,2011.
中圖分類號:D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07-01
作者簡介:王明慧(1991-),女,漢族,籍貫山東臨沂,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