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莎莎(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
淺析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的劃分及其當代意義
郭莎莎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300387)
摘要:社會形態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范疇。運用社會形態理論,馬克思撥開了歷史發展中的層層迷霧,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始面貌。馬克思對社會形態理論的兩重劃分——“五形態論”與“三形態論”,對于全面理解并科學把握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科學定位現中國所處的階段有著重大的意義,而且也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三形態論”;“五形態論”;社會形態理論;當代意義
(一)馬克思的“三形態論”。
所謂“三形態論”,就是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的人類社會歷史的三種形態劃分,即“人對人的依賴關系的社會,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的社會,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馬克思晚年,又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和再次生形態。”①在這里,我們很清晰的看到馬克思主義“三形態論”的兩種劃分。
對于第一種劃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為:“人—他人”,“人—它物”,“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樣一來,按照其中分別代表著的社會特色,正好說明了“他人”具有政治性的人的因素,“它物”具有經濟性的物的因素,“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具有文化性的生產教育因素。
關于“他人”、“它物”、“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主要社會特色,可分別以古代的奴隸社會形態、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為代表。因此,由馬克思主義“三形態論”可以認為,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化方向和一般規律。②
對于第二種劃分,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原生形態按其歷史特征因素“他人”,可表示為“人”;在原生形態的基礎上,因為增加了新的因素“它物”,于是得到次生形態的“物”;在次生形態的基礎上,因為增加了新的因素“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于是又得到再次生形態“自主”。
這里,馬克思“三形態論”的第一種劃分,是從不同社會特色方面劃分的;第二種劃分,是從不同發展階段方面劃分的;兩者既有不同又互為補充,因而是統一的。
因此,“人對人的依賴關系的社會”,就是“原生形態”,就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就是奴隸社會形態。同理,“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的社會”,就是“次生形態”,就是現代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就是“再次生形態”,就是未來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第一種劃分與第二種劃分的“他人”、“它物”、“自主”是可以相互等同的。③
(二)馬克思的“五形態論”。
所謂“五形態論”,就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具體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環節描述,即人類社會從古到今分別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包括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④由于社會主義往往被認為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有人將它作為獨立形態排列出來,位于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因此,“五形態論”又稱為“六形態論”。
“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之間的關系可以作一個簡單說明:“三形態論”的原生形態,對應著“五形態論”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次生形態,對應著資本主義社會;再次生形態,對應著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
對“五形態論”和“三形態論”的理論劃分,認清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僅是研究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必經之路,而且有助于科學認識當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程。
第一,有助于科學地認識當前我國社會形態,明確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做一切事情都要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在我國,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實現共同富裕。
第二,馬克思的社會形態論可以指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而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一經出現,便極大地沖擊著束縛在人們身上的血緣的、宗法的關系,將人從直接的依賴關系中解放出來,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前提。顯然,馬克思也曾強烈譴責了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物的依賴關系”,但相對于前一種社會形態而言,它能使人的社會關系更加豐富,更能促進人的發展。我國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規律。
第三,有助于兩種社會制度的共存與發展。當前社會是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共存的社會,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最為本質的區別在于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社會分配制度的差異。從“五形態說”我們可以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來自其生產方式的先進性,但是從生產力角度來看,當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都相對落后,所以必須廣泛借鑒資本主義先進成果,大力發展生產力;從生產關系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無法擺脫其落后、衰敗的命運,但是它積極借鑒了社會主義的先進成分,從而緩和了社會矛盾。從這些角度來看,為了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了社會穩定,彼此之間保持共同發展意義重大。
第四,有助于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從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兩重劃分標準出發,有助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首先,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現實來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僅是黨的基本路線的中心,是發展改革的興國之要,更是對馬克思社會劃分“五形態說”的科學理解與具體運用。其次,從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來看,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人的發展與解放。最后,從中國共產黨的科學領導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探索出來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就必然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然也會在未來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中進一步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注解:
①項啟源.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形態演進的研究[J].2001年第2期.
②朱云川.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論”芻議[J].2008.9.
③朱云川.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論”芻議[J].2008.9.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參考文獻:
[1]項啟源.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形態演進的研究[J].
[2]朱云川.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論”芻議[J].2008.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4]朱云川.對恩格斯論經濟學的“邏輯的研究方式”的一點認識[J].探索.2001年第2期.
[5]洪光東.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年第1期.
中圖分類號:61D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42-01
作者簡介:郭莎莎,女,山西省長治市人,就讀于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