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晨林?


摘 要:手機、PC、電視……隨著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不同屏幕介質的阻隔不再,即時跨屏互動在直播節目中頻頻出現。在這類中,觀眾的參與成為推動節目進程必不可少的元素,直播節目形成了一種新的開放語境。本文通過對典型跨屏互動模式節目的研究發現,主持人傳播模式較單向傳播時發生明顯變化,呈現出結構扁平化、效果幾何式放大等新特點,由此對主持人的傳播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關鍵詞:跨屏;互動;主持人;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130-03
一、跨屏互動:移動互聯時代的技術革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在這一前提下,基于云技術的發展,2016年以來,手機微信“搖一搖”與電視節目相結合,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2015年伊始,央視春晚搖一搖搶紅包掀起了一股搖電視的浪潮。發展至今,觀眾可以在觀看電視直播的同時,打開微信搖一搖的“搖電視”功能,在能聽到電視節目聲音的地方晃動手機,服務器便能實時將電視直播的聲音轉換成音頻指紋,與直播流的音頻指紋進行匹配,進入相關節目互動頁面。通過這一功能,用戶在看電視的同時,可以直接在手機上通過互動頁面參與節目,如投票、發表觀點、參與互動游戲、領取贊助商獎品等。
跨屏不僅僅發生在電視與手機之間,也可以從手機到手機、手機到PC,近兩年來,許多大型門戶視頻網站如騰訊、愛奇藝、搜狐都試水自制網絡直播互動節目,其制作精良程度不亞于專業電視臺。觀眾只用一個用戶ID,就能在PC端、手機端通過投票、評論參與節目,并且真實影響節目進程。
以電視為代表的即時影像傳播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試圖通過書信、電話熱線、短信等各種方式增加與受眾的互動。麥克盧漢曾說電視是“冷媒介”,具有“使人深度介入”的特性。要活得好的傳播效果必然需要觀眾的參與,但與觀眾的互動是電視傳播最大的難題[1]。2005年,超級女聲通過短信平臺掀起了一股跨屏互動的高潮,但限于技術和壟斷經營,觀眾參與節目的成本高、參與節目的程度淺,一直無法有所突破。技術的進步帶來傳播方式的改變,與之前的各種互動模式相比,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跨屏互動無疑更具便捷性,成本更低,互動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參與度也更深。隨之而來的,是節目傳播方式的新一輪革新。
二、跨屏互動中的傳播模式
(一)從“呈現+互動”到“呈現*互動”
呈現,即是傳統的電視節目場景,主持人和嘉賓的探討、節目組提前準備好的短片、演播室談話實況等;互動則是觀眾通過手機實現互動行為,投票、評論,并反饋給現場演播室,推動下一步節目進程。在過去,不少節目也會選擇部分觀眾評論,在節目尾聲播出,這種“你說你的,我播我的”,看似互動,實則各自獨立,互不影響,是一種“呈現+互動”的雜志式版塊組合模式。而在新的跨屏互動節目中,互動內容和演播室形成一種化合反應,催生出新一輪色彩紛呈的呈現內容。因為互動,版塊組合從簡單相加的物理作用轉變成了化學反應,最終節目的傳播效果得以幾何倍數的放大。
2015年博鰲論壇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檔典型的跨屏互動模式節目《博鰲演播室》。每期節目設置一個熱點話題,由主持人張羽和嘉賓在演播室進行討論,直播期間觀眾可以通過搖一搖,進入節目主頁,以投票方式參與話題討論,選擇所支持的嘉賓觀點。每個觀眾參與討論的分話題投票情況和嘉賓觀點支持率都會實時呈現在電視屏幕上,同時,還會顯示部分觀眾的具體評論。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騰訊視頻推出騰訊全媒派直播室,用戶通過PC端和手機客戶端都可以進入觀看直播。節目中,主持人邀請兩位嘉賓,就各自關心的兩會話題,通過人物面孔、語錄等關鍵詞來進行梳理,發表評論。直播過程中,觀眾可以隨時為喜歡的嘉賓點贊,就猛戳“么么噠”,反之則猛戳“呸呸咂”,結果將實時反饋。在每個直播環節結束的時候,觸雷的一方將接受“挑戰”。每一環節都可能因為支持率輸掉一輪,著實讓嘉賓大呼壓力山大。
在這兩檔典型的跨屏互動節目中,不管其播出平臺是在電視還是網絡,節目都可以劃分為呈現、互動兩大部分?;觾热莩蔀閷υ捴欣^主持人、嘉賓之外的一方意見,高頻率穿插,對演播室訪談產生了巨大影響。節目現場由此成為一個連通節目制作者和觀眾的綜合體、一個公眾討論問題的廣場式公共空間,最終出現了“呈現*(乘以)互動”的傳播效果。
(二)互動多次往返 推動節目議程
在跨屏互動模式中,任何一個屏幕都不再是單向傳播,觀眾也不是簡單的“受眾”,只能被動接受信息或是“賀電”式的孤立評論,而是成為參與節目的“生產者”,實現對節目的深度參與,成為節目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影響節目走向。在過去的談話節目中,主持人也會采訪部分觀眾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引導觀眾和嘉賓對話,但這種對話高度依賴于主持人的調度能力,觀眾參與范圍小,推動力有限,觀眾觀點的表達、影響也不夠清晰、直接、高效。
在《博鰲演播室》中,每期節目約30分鐘,會設計四到五個投票項目,幾乎每隔五六分鐘就會更新參與話題,互動頻率很高。在這樣的節目流程中,主持人和嘉賓必須根據觀眾的投票結果和具體意見,對話題方向和具體言論策略進行實時調整,以期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而隨著話題討論的深入,觀眾不斷投票和表達觀點,演播室再不斷在觀眾意見的基礎上進行探討。在這種傳播模式下,互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隨著節目進度在演播室和觀眾之間多次往返。主持人、嘉賓和觀眾的每一次觀點表達,都是推動節目往前行進的一個個紐環,大家共同生產內容,最終構成節目鏈條。
在2015年3月28日的《博鰲演播室》話題“你想創業嗎?”中,主持人和嘉賓經過幾輪探討,希望引導年輕創業者們樹立高遠理想。但當投票進行到第四輪,“您的創業目標是什么?”,選擇“開一家小公司,改善生活”這樣非?!澳抗舛虦\”的選項得票遙遙領先,這完全出乎嘉賓意料。面對這個真實卻意外的結果,嘉賓周鴻祎說,“我能理解。咱們過去比較窮,有改善生活的期望,但還是認為這不應該是創業的動力,而是創業的結果。真正能走得更遠的一定是夢想創造一種產品,能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一些改變,這樣也一定能掙到錢?!?如果沒有互動調查的真實反饋,嘉賓很難了解普通觀眾的想法,講出這么接地氣的話。在這個案例中,是觀眾投票改變了嘉賓言論的方向,避免嘉賓一直高處不勝寒的夸夸其談。觀眾真正用自己的意見構成了節目內容的一部分。
(三)傳播結構扁平化 傳播方式復合程度高
如何讓觀眾更多更深地參與節目,從“受眾”變為“用戶”,是如今各大媒體都在著力解決的問題。在跨屏互動模式節目中,可交互的雙向傳播功能被有意識放大。從傳播模式上來看,跨屏互動模式呈現出傳播結構扁平化、多種傳播方式復合程度高的特點。
圖1 參與類節目的復合傳播
資料來源:畢一鳴.藝術的新視野——傳播學視野中的主持藝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52
在傳統演播室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都聚集在演播室這一個物理空間內,集中表現為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后期剪輯完成后成為一個完整的錄播節目,再經過層層審核,安排時間,以大眾傳播方式單向傳播給觀眾。大眾傳播意指:“職業傳播者使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和連續地傳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傳播對象中喚起傳播者預期的意念,試圖在各方面影響傳播對象的一個過程。[2]”因此,在這種傳統的制播模式里,雖然有演播室觀眾,但依然是“單向的、一對眾”的傳播語境,并不和受眾進行實時的直接交流。
當雙向交流進入節目,層層包圍的單向傳播被打破,受眾以一種即時平等互動的方式加入節目,拉平了傳播結構。因此說是“受”眾并不確切,暫以“觀眾”代之。
在觀眾這一層面,部分觀眾在自己各不相同的環境里用手機參與節目,他們的觀點通過大屏實時展現;部分觀眾仍以被動接受為參與模式,因此他們通過大眾傳播方式接收到的內容里,既有演播室內容,也有參與互動觀眾的個人意見。從演播室角度來看,對觀眾的信息傳遞依然是大眾傳播,但得到的即時反饋卻出現兩種模式。一種是參與互動的觀眾投票產生的群體意見,屬于群體傳播,第二種是觀眾具體個人意見的表達,屬于人際傳播。如此一來,演播室要面對的傳播方式更為同步交叉,復合程度高,但同時,演播室、互動觀眾、普通觀眾三者之間也構成了一種扁平化的傳播結構。
圖2 跨屏互動類節目的復合傳播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三、跨屏互動節目:主持人的新挑戰
新的傳播方式帶來新的挑戰。作為主持人節目的核心元素,主持人面臨著比以往更復雜的信息來源、更大的單位信息處理強度、更廣泛的交流對象。這些都構成了主持人傳播的新特點。
(一)更開放的語境
“語境”這一概念最早由波蘭人類學家弗·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在 1923 年提出。語境(Conte1、更開放的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境,也叫言語環境?!罢Z言交際總是雙方在一定的場合中進行的。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語言總是在大大小小的語言環境中使用著的。理解語言和使用語言,都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3]”
在跨屏互動的交互過程中,主持人面對的是更為開放的語境。首先在物理空間上,演播室本身構建的較為正式的空間被打破,數以萬計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都在各自不同的環境里,用手機參與節目。不同于演播室現場觀眾的固定情境,參與者可能是在家里,可能是在辦公室,也可能是公共場所,如機場車站商場,也可能是在移動端上收看。這種多樣性的參與環境,構成更自由開放的語言環境。
因此,主持人需要創造出一種開放包容的語境。一邊和演播室嘉賓進行真實坦誠的交流,同時又和成千上萬不在現場,卻發揮巨大影響力的互動觀眾們一起,超越空間帶來的心理障礙,構建起一個活躍互動的討論場。如在全媒派直播中,因其互聯網媒體的特點,在觀眾通過投票決定了哪位嘉賓將被“懲罰”后,主持人的即時“懲罰”環節充分發揮娛樂性,“十連拍”、“么么噠”這樣被廣大網絡觀眾所熟知的熱門網絡行為接入嚴肅政論談話節目,強化了討論的互動效果。
(二)更廣泛的溝通
跨屏互動節目改變了視頻媒體傳統的節目播放模式,“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能夠輕松實現角色轉換,沒有所謂的中心?;幽J降暮诵氖菍υ?。[4]”在云技術的支持下,觀眾有了比過去更主動的發言權,而被大數據統計之后,千千萬萬個觀眾凝結成對話的一方,并向大眾同步傳播自己的觀點。傳受模式變成了對話模式。和過去只需要和演播室特定觀眾交流相比,主持人所需要溝通的人群范圍變得更為廣泛、具體。在騰訊兩會全媒派直播中,每期在線觀看直播的人數超過100萬,參與互動投票的人數接近4萬人。此時,主持人通過節目,不僅是通過和嘉賓的交流,形成邏輯觀點,講述給觀眾聽,更重要的是實時引導廣大觀眾,通過互動組織對話溝通,實現思維和情感的雙向互動,最大范圍凝聚社會共識。
四、應對跨屏互動 提升傳播能力
(一)加強信息整合能力
背景短片、互動內容、嘉賓信息……多個信息源同時涌入,在跨屏互動模式節目中,主持人首先必須具備快捷高效的信息整合能力。
以中央電視臺《博鰲演播室》為例,在頻繁互動中,主持人要依據節目主旨,動態處理來自嘉賓意見、互動觀眾投票、觀眾點評、嘉賓支持率變化等多種信息變量,并在處理中推進節目進程,實現傳播目的。在實際操作中,嘉賓觀點可以提前溝通,但觀眾投票結果、嘉賓觀點支持率都是不可知的元素,一切都處在動態發展中。另外,出于移動終端使用特點,基于網絡的節目互動行為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點。主持人必須在每個小版塊及時總結、拋出吸引觀眾參與互動的關鍵點,這個時間不能太長,5分鐘為宜,8分鐘已是極限。同時,主持人還必須從觀眾互動反饋的信息中及時進行分析判斷,找到重點,馬上反哺到節目進程中和嘉賓產生關聯,才能體現出即時互動的魅力。
在3月28日的《博鰲演播室》話題“你想創業嗎?”中,發起在線調查“你想創業嗎?”。三分鐘內,2576位觀眾選擇“很想創業,不給別人打工”;158位選“我不想創業,有一份穩定的薪水很好”;249人表示“還沒有想好”。面對調查結果,張羽總結道:“我以為創業只是少數人的事,沒想到在直播過程中顯示有那么多人有創業的夢想。我不知道兩位在現實當中有沒有感受到這種創業熱潮?”短短兩句話,第一句總結調查結果的傾向,第二句把虛擬的線上調查結果引入嘉賓現場談話,引導嘉賓表達對這個話題的切身感受,表現出主持人很好的信息整合、溝通能力。
(二)強化控場駕馭能力
因其技術特點,即時跨屏互動節目必須是現場直播,這意味著主持人沒有后期剪輯修改的機會,必須當場組織完成所有節目流程。一方面,直播過程中設備使用增多,需要主持人高效使用大屏、小屏(手機、平板電腦)來組織節目進程。如主持人李艾的全媒派直播中,要使用手機直播主持人視角視頻、要使用平板電腦篩選觀眾評論、還要根據節目進程不時查看演播室大屏幕上支持率的變化來調動嘉賓談話,表現出多線任務并進的協調統籌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觀眾支持率的變化未知,觀點雖然是經過編導篩選才展示在大屏上,但仍然具有相當不確定性,因此,主持人作為實際上的節目終端“把關人”,必須具有比一般直播節目更強的臨場應變能力,能根據現場情況隨時把控調整,始終圍繞節目主題向前推進。
在《博鰲演播室》中,主持人張羽邀請了原商務部副部長龍永圖和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兩位嘉賓,共同通過“國人搶購日本馬桶蓋事件”,討論話題“中國制造是否面臨信任危機?”問題。節目開場,龍永圖堅持認為這只是個別高收入國民的購買行為,提升到中國制造這樣的大問題有些小題大做,并認為節目主題是偏題的。五分鐘后,屏幕上開始顯示龍永圖和董明珠的意見支持率,龍永圖的堅持讓觀眾支持率從開場的52%降到了34%,后來又降到了27%。見此情狀,張羽說:“按龍部長說的,這個事情并不能說明制造受到了信任危機,而是只能說這個事件引起了媒體對于中國制造的關注和討論?!彪S后,他提示觀眾朋友參與微信在線互動,然后提醒道:“剛才董總這段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您的支持藍條迅速增長?!边@一段處理,既不明確反對龍永圖的意見,給強勢的嘉賓一個臺階,又把話題引回“對中國制造的信心”,同時以互動環節做隔斷,以董明珠觀點支持率的大幅上漲委婉提示龍永圖適當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整段處理一氣呵成,避免談話在直播現場陷入僵局。而龍永圖注意到觀眾的反饋,在隨后的談話中也重新回到中國制造的話題上進行了解釋。強勢的嘉賓和即時反饋的觀眾意見現場產生對撞,面對這樣的尷尬,張羽以他的智慧把控住了談話現場,使之能夠繼續回到討論的正軌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升級,在可見的未來,各大媒體集團都將通過跨屏互動模式爭搶觀眾,提升用戶粘性。面對不斷涌現的節目新形態,主持人亟需了解各種新技術手段下的傳播特點,提升傳播能力,做好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崔林.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現場的敘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2] (美)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3] 張志公.現代漢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畢一鳴.言由旨遣 語隨境遷——新媒體語境下主持人的話語方式[J].視聽界,2013(5).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