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關鍵詞: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講為主,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精講多練”,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做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參與的活動,課堂上要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因為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氣氛和諧了,師生關系民主了,心情就會愉悅放松,學生思維就會活躍,將會大大減少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好奇心,激活學生思維,對所學知識產生求知欲。在課堂上,教師應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尊重、理解、寬容每一位學生,要鼓勵學生人人參與學習活動。課堂上教師應使用激勵性評價,如“你對這句話感悟的真好,理解得很透,老師都沒想到。”“你的朗讀很有情感,你讀懂了作者的心聲。”這樣激勵學生的話語,會讓學生心理產生自豪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的自尊心得到尊重。
二、指導學生自學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指導學生有效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預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課前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課堂上學生才會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預習卡,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把課文多讀幾遍,做到讀通順,把生字寫在預習卡上,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找出來,通過查詞典初步理解,還要把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多讀幾遍加以欣賞,不理解的句子也要摘錄下來,留在課堂上加以解決。時間長了學生就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韓愈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就是說,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來說終生受益。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認真讀書的習慣。要求學生在讀書的時候,要做到不丟字,不添字,看清楚,讀準確;要邊讀書邊思考字、詞、句、段的意思;要邊讀邊畫,在文中圈、點、勾、畫、批、注,用不同的符號在課文中做批注,寫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要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匯報時要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勤思考善提問。要給學生信心,使課堂變成自主學習、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課堂,張揚學生的個性,激活學生的情感。
四、課外閱讀欣賞佳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不同年段課外閱讀要求指出:“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這就是說語文能力的提高不僅注重課內,還要注重課外。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不同年級段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作品,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要培養學生讀書看報的好習慣,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寫感受。定期組織讀書報告會,交流讀書體會,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總之,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師生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漸漸地學生閱讀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作者簡介:程品山,男,1960年出生,大專學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