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一歷史長河源遠流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流淌滲透的軌跡。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呢?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要注意對教材憑借功能的研究,憑借一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語言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進而培養學生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家庭、學校、社會是對少年兒童傳統美德教育的三個途徑,而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各個科目對學生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我認為在學校教育中利用語文課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其原因有兩點:一是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就是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如《狼牙山五壯士》對學生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二是針對當前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區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的判斷力。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寓傳統美德教育于語文課教學當中,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點做法:
一、以情感人,激發愛國愛民的熱情
人的心理活動包括認識、情感、意志三個過程,其中情感因素對于人的思想、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的情感一經產生就會反作用于客觀事實。教師可以在語文課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接受教育。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可以通過視頻讓學生真切感受當時英雄的悲壯故事,體會無數革命先烈為先烈為祖國解放、人民幸福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就是他們愛國愛民的寫照,從而燃燒起學生的愛國熱情,使他們能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掌握本領,長大后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富強和美好。
二、運用實例,培養學生尊師敬長
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關鍵是讓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明白一個道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深刻體驗到目前高年級的一些學生,在尊師方面不如低年級學生。他們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不理解,有些同學不懂得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離不開老師的辛勤培育。為此我在講述《師的手》一文時,首先給學生講述了著名的戲劇演員游本昌在扮演濟公以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可是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小學老師。一天,他帶著豐收的喜悅回到母校,把鮮花獻給老師,當老師把這束美麗的鮮花緊握在手中時,激動得熱淚盈眶。古往今來像這樣尊敬老師的故事還有很多。從而使他們認識到為什么道格拉斯在感恩節的時候畫出了老師的一雙手。也許感恩節的意義并不在于接受禮物,而是借此機會感謝他人對自己的付出。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無論是誰都離不開老師的培養和教育,懂得“國之將興,必尊師重教”的道理,應該繼承和弘揚尊師敬長這一傳統美德。
三、辨析導行,做到誠實守信
語文課的情感目標是使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識轉化成道德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答應別人的事不放在心中,不能說到做到,缺少重諾守信的良好習慣。因此,我在教學《小珊迪》一文時,重在讓學生體會可憐的小珊迪為了生活乞求作者買他的火柴,但為了給客人找零錢,卻在路上出了車禍,死之前仍不忘讓弟弟送還零錢,最終感動了作者。通過珊迪飽受饑寒的生活,感受珊迪的美好品質,使學生深受感染,并在日后能夠重諾守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在語文課上,我還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禮貌謙虛、孝敬父母、自強不息等傳統美德方面的教育,充分發揮語文課的育人作用,讓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導學生早日肩負建設祖國的重任,實現中國夢。
編輯 趙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