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強(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重慶 400047)
關于碼頭新型抗疲勞靠船設施的探討
李金強
(重慶交通大學河海學院,重慶 400047)
在現代碼頭結構中,碼頭靠船設施一般是由靠船樁、橡膠護舷等共同組成,設置在碼頭的前沿地帶。在船舶停泊時,靠船設施會減小船舶對碼頭的撞擊力。船舶撞擊產生的能量巨大,靠船樁或者橡膠護舷并不能完全的消除船舶對碼頭的撞擊力,一部分撞擊力還會作用在碼頭結構上。如果通過一定的設施減小撞擊,將會大大減小船舶靠泊時對碼頭的威脅,撞擊產生的能量又可以作為一種資源儲備起來。于是,提出新型抗疲勞靠船設施的想法。該設施一方面在船舶靠泊時對碼頭起到保護的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將撞擊產生的能量儲存起來。
船舶撞擊;橡膠護舷;靠船樁;儲能;放能
靠船樁即樁式防沖設施,一般為下端嵌固在地基中的懸臂梁,當上端受到船舶撞擊后發生較大的變形來吸收船舶撞擊能量,目前國內外的靠船樁一般為鋼筋混凝土樁或者鋼管樁;橡膠護舷又稱為護木,安裝在碼頭上,用來吸收船舶撞擊碼頭時的能量,對碼頭起保護作用。橡膠護舷可分為實心橡膠護舷和漂浮型橡膠護舷,材料一般為橡膠制品。隨著新材料的不斷發展,新材料護舷也在不斷的發展中。靠船樁與橡膠護舷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減小了撞擊的能量,有效的保護了碼頭安全。
目前,國內外現有的靠船設施基本是以靠船樁為基礎,利用靠船樁的變形來吸收船舶撞擊力,但是船舶撞擊產生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同時,在船舶重復撞擊下,靠船樁不能及時的恢復原位,從而慢慢的失去吸收能量的能力。與此同時,橡膠護舷在反復撞擊下,也會產生疲勞,消能作用不明顯。如果更換靠船樁或者橡膠護舷不及時,將會大大增加船舶靠泊時的不可靠度,對碼頭安全造成威脅。
2.1整體設計
通過分析碼頭的結構與受力特點,通過改進碼頭的結構,提出新型抗疲勞靠船設施的想法。當船舶撞擊靠船樁時,通過一定的儲能裝置將撞擊能量收集起來;儲存起來的能量,再通過一定的放能裝置釋放。總之,該裝置可以基本上使碼頭結構不受力的作用,同時儲存起來的能量又可以作為一種資源,用于各個方面。
2.2設計模塊
新型抗疲勞靠船設施分為接觸裝置、儲能裝置、放能裝置和監控裝置四部分。各個裝置的具體布置情況如下:
接觸裝置是整個設施的觸發點,該裝置布置在靠船樁上或者碼頭的前沿結構中。接觸裝置前沿為外伸的探頭,用于接觸船體,類似于千斤頂的上部分,具有伸縮性質,與后面的裝置相連接。接觸裝置的材質要根據實驗選擇。
儲能裝置用來連接接觸裝置和放能裝置,同時還具有儲存能量的作用。連接裝置內部為真空的狀態,與外界隔絕,內部空氣經過壓縮具有極高的能量,從而將能量儲存起來。因為儲能裝置的內部壓力巨大,如果選用的材質不符合要求,會造成的裝置的破壞和系統的癱瘓,因此需要經過嚴格的實驗確定。
放能裝置將儲能裝置中儲存的能量釋放出來,由于船舶的擠壓,使得儲能裝置內部的空氣具有極高的壓力,儲存了巨大的能量。空氣經過壓縮后,變成高壓空氣,高壓空氣用途廣泛,可以用作動力,比如機械與風動工具、自動化裝置等,此時整個系統的扮演著高壓空氣壓縮機的角色。
監控裝置會時時監控整個設施內部的壓力,保證接觸裝置運轉時,儲能裝置內空氣能夠得到足夠的壓縮;同時檢測系統的封閉情況,保證系統與外界的絕對隔離狀態,當內部壓力很小,就要通過必要的措施加強內部的壓力,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因此監控裝置需要嚴格監控各個裝置的運行情況,遇到問題需要及時的處理。
整個系統的工作過程為:船舶在靠泊時,會首先觸碰接觸裝置,接觸裝置上的外伸探頭會由于船舶的撞擊后移,由于后面的儲能裝置是封閉的狀態,裝置內部具有一定的壓力,探頭的后移就會造成空氣的壓縮,空氣經過壓縮之后具有極高的能量,然后放能裝置開始運作,將壓縮的空氣用于發電等方面。整個過程接觸裝置的探頭一直處于后移的狀態,當船舶離港時,探頭經過事先設定的程序恢復的初始的狀態,等待下一艘船舶的到來。整個系統運行的同時,監控裝置也在時時監控,保證內部具有一定的壓力,保證系統的封閉狀態,檢測探頭的回移情況,必要時發出警報。放能裝置同時將壓縮的空氣儲存起來,壓縮的空氣作為一種重要的動力源,應用十分廣泛。各種材質都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因此需要進行系統的維護。定期檢查系統的各個部分的連接情況,接觸裝置的探頭是重要部分,要定期維護,避免出現只壓縮不會彈的情況,維護過程中出現任何情況都要及時處理,避免影響后續的使用。
2.3設計優勢
本系統與傳統的靠船樁等靠船措施相比較,具有很大的優勢。受力方面,傳統的靠船樁等靠船設施不能完全消除船舶靠泊的撞擊力,一部分撞擊力作用在碼頭結構上,對碼頭的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脅,而此裝置完全將撞擊力轉化為壓縮的空氣,碼頭結構幾乎不受撞擊力的作用;同時,該系統可以多次利用,具有抗疲勞的特點,這是該系統的一大亮點;成本方面,組成系統的各個構件都是現有的材料,造價低,與靠船樁的造價比較,本系統造價更容易接受;操作方面,該系統完全是自動化控制,不需要人工;其次,壓縮的空氣可以作為新的能源,可以應用在化工、冶金等方面,這樣,將撞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壓縮的空氣的能量,達到了對資源的重復利用,在現在資源緊張的社會,是比較受歡迎的。
新型碼頭抗疲勞靠船設施是以靠船樁為基礎,加以適當的裝置設置而成,在理論上分析是具有可行性的。雖然,現在的靠船設施種類很多,但是類似于本系統的靠船設施幾乎沒出現,具有良好的市場,當然,該系統并不完善,缺少十足的實驗數據作支撐,這是以后研究的重點。
[1]鄧夕貴.柔性靠船樁的設計和施工技術[J].水運工程,2006(12).
[2]楊世殊,范焱斌.靠船樁船舶撞擊力的計算[J].湖南交通科技,2003.
[3]劉守宇.預應力混凝土靠船樁優化設計[J].山西建筑,2014.
10.16640/j.cnki.37-1222/t.2016.14.223
李金強(1994-),男,山東德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