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蓮
摘 要:新課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在此背景下,語文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措施改善語文作業的布置方式。而選擇性、實踐性以及閱讀性作業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選擇性;實踐性;閱讀性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語言文字使用能力的重要課程。目前,新課改措施實施后,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均有顯著的改善,但是在作業布置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溫故知新,作業的內容通常與當天上課的內容有關。但是語文教師通常只是讓學生背誦、記憶所學習的課文內容。這種方式盡管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但是也會給小學生帶來較沉重的學習負擔,不利于學生長期堅持學習,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太大的幫助。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作業布置的科學性、合理性,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從作業中吸收知識,將各種語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本文主要探討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為小學語文教師布置作業提供參考資料。
一、布置選擇性較強的作業
小學生的語文基礎各有差異,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較好,可快速地理解語文課上所學習的內容,但是另有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可能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來理解課文內容。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向學生布置選擇性較強的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觀潮》這篇課文時,通常會讓學生背誦這篇課文的內容,讓學生記住整篇文章字詞的含義,但是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教師可將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可將觀潮中的重點詞、句的理解以及讓學生描寫一段自己所見過的景象作為必做題,而將全文背誦作為選做題。學生可根據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做選做題。這種作業布置方式的主要核心是達成教學目標,減輕基礎較差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布置實踐性較強的作業
小學生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存在強烈的好奇心。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心理,布置實踐性較強的作業。例如,語文教師講授完革命烈士詩兩首后,為了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可讓學生調查葉挺將軍與渣滓洞的相關情況,指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書籍、圖片來了解相關情況。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烈士陵園,參觀各類革命紀念館,并讓學生探討、交流各自所得的信息,以提高學生對本文含義的
理解。
小學語文課程的內容比較豐富,有許多與人文情懷、景物描寫相關的文章,但是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并不多,可能無法直接體會文中所描述的各類事物。對此,語文教師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觀察文中描述的事物。例如,語文教師講授完《蜘蛛脫險》這篇文章后,可以讓學生觀察實際生活中蜘蛛的生活情況,讓學生仔細觀察蜘蛛如何織網等內容,并讓學生將所見的現象記錄下來。小學生在擁有實際生活經驗后,再來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可清晰地理解作者在該文章中使用的詞句,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篇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可讓學生思考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從而讓學生真正地掌握該篇文章。
實踐性較強的作業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且能夠引導學生正確地觀察生活中的各類景象。語文教師布置實踐性較強的作業時,應注意把握布置作業的最終目的,要積極地發揮作業的價值,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各類文章的含義,使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使用能力等各項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布置閱讀性較強的作業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大量的書籍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應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對此,語文教師可布置閱讀性的作業,讓學生積極閱讀書籍,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例如,語文教師在講授《游漓江》這篇文章之前,可讓學生先查閱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掌握該篇文章所描寫的內容。語文教師上完該文章后,可布置各類游記閱讀任務,讓學生閱讀其他游記類的書籍,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如讓學生閱讀我國著名河流的書籍,比較漓江與其他河流的相似或存在差異的地方,讓學生利用比較的方法理解《游漓江》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掌握該篇文章的程度。
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階段。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作業的價值,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對此,語文教師可精心設計語文作用,布置閱讀性、實踐性以及選擇性的作業,讓學生從這些作業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可麗.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資訊,2015,16(4):181.
[2]江書堯.推進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則與優化[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18(6):131.
[3]譚興亮.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5,21(10):22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