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其罡
摘 要:解決實際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教師教學缺少系統性、計劃性,學生沒有學會分析數學關系是重要的因素。小學生要解決實際問題,能正確理解四則運算意義是基礎,掌握常見的數量關系是手段,而能將實際問題的信息“數學化”是關鍵。
關鍵詞:解決問題;四則運算意義;數量關系;數學化
小學生數學學習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能解決實際問題。但是由于小學生還小,生活經驗匱乏,數學的認知基礎差異大等因素,使得“解決實際問題”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筆者認為,要真正地突破小學數學的這一教學難點,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當從下面三個方面整體思考,有層次、有階段、有目標、有計劃地整體設計,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
一、小學生真正理解四則運算意義是解決問題的堅實基礎
小學生要解決的問題,一般是可以用加減乘除法或其中幾種運算解決的實際問題。因此,小學生理解和掌握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就成了解決問題的基礎。但要真正地幫助小學生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并非易事,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由外及內、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自我構建過程,也可以從典型事例出發,由實物到表象、由表象到抽象的過程,并由點到面,由部分到整體,由特殊到一般。
例如,加法概念的教學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1.外部操作轉化為內部操作——抽象
如,“小猴子有3個桃,小長頸鹿又送了他2個,小猴子一共有多少個桃?”
引導學生操作:
生:先拿出3個桃(可以用學具代替),再拿出2個桃。
師:小猴子一共有多少個桃?是叫我們干什么的?我們怎么辦?
生:把3個和2個合到一起(操作:將3個和2個放到一起)。
師:是多少?
生:5個。
師:把3和2合到一起用加法計算,寫成:3+2,3加2得5,可以寫成3+2=5。
我們容易看出,上面師生的雙邊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操作活動。從而讓學生感知并理解“把兩種物體的數合到一起,可以用加法解決。”
2.內部操作外化為外部行為——具體化
例如,4+3=□,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如下操作:
(1)畫4個圓,再畫3個圓(下面流程圖“1”)。(2)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圈一圈:“4+3,4是哪幾個圓?3是哪幾個圓?‘+是要求我們做什么的?”通過學生畫圓已知條件“4”和“3”具體化,通過學生圈4個圓和圈3個圓(下面流程圖“2”和“3”),進一步加深對已知條件4和3的理解。(3)最后通過畫大圈來理解加號“+”的含義,幫助學生理解加法本質意義(下面流程圖“4”),并讓學生感知到:部分加上部分等于整體。
3.抽象概括運算之間關系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是加減融合,以便于學生更早地認識并掌握加減之間的關系:“部分+部分=整體,整體-部分=部分”。還有乘除的關系,蘇教版教材也盡量融合,讓學生更早地感知乘除之間的密切關系。
二、小學生熟練掌握常見的數量關系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要求小學生熟練掌握常見的數量關系,并不是要學生熟練地背誦常見的數學關系式,而是要讓小學生在理解四則運算意義的基礎上,通過操作、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過程,讓學生自己得出這些常見的數學關系。
1.常見的三量關系
物體運動中的三量關系:速度×時間=路程;生活購物中的“單價、數學、總價”三量關系;兩數量大小比較”大數、小數、差數“三量關系;兩量比較中“一倍數、倍數、幾倍數”三量關系;購物折扣問題中“原價、折數、現價”三量關系。還有“平均數、數量、總數”“長、寬、長方形面積”“底、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三量關系。
2.常用的多量關系
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圓柱、圓錐面積等周長,或面積、或體積的計算公式,還有:相遇問題的兩個物體的速度、時間、總路程之間的關系式,等等。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強化常見的數學關系
在學生理解和掌握常見數學關系的基礎上,應當進行適當的強化訓練,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特別應當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應用來鞏固常見數學關系。
如,“小明媽媽買了5千克豬肉,用了40元,一千克豬肉多少錢?”
像這樣實際問題,起初是要求學生根據除法的意義來分析解決的,當學生知道了購物的三量關系后,教師就應當經常引導學生:“你準備選用什么樣的數學量關系式?”“試一試,把所用數學關系式寫出來。”這樣可以強化學生分析數學關系意識,也就是強化建立解決問題模型意識,從而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小學生能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
我們這里所說“數學化”,指的是小學生能將實際問題的信息利用數學語言進行數字化、符號化的過程,就是學生對實際問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建模過程,也就是學生在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選擇常見數量關系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例如,“黑有兔200只,比白兔的4倍少20只,白兔有多少只?”
可以引導學生按如下的步驟思考、操作、分析:
1.圈畫
這題是“黑兔只數”與“白兔只數的4倍”相比較的,兩個數量的相差數是“20”,引導學生像以下這樣圈畫:
2.思考判斷
“黑兔只數”是“小數”,“白兔只數的4倍”的只數是“大數”,“20”是“差數”。可在題中標出:如:
3.建立解決問題模型
(大數-小數=差數,小數+差數=大數,大數-差數=小數),如,學生可以選擇:“大數-小數=差數”,也就是:
4.將這數量關系式改造簡化
白兔×4-200=20
我們相信,學生能分析到這一步,解決這個問題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了。
總之,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指導得法、持之以恒,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定會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余繁華.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之我見[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2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