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娥
摘 要: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做一名合格且優秀的小學班主任:“雞”字方針。必須有“聞雞起舞”的勤奮;“及”字方針。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溝通;“擠”字方針。擠時間、搶時機;“忌”字方針。忌厚此薄彼、忌出爾反爾、忌簡單粗暴。
關鍵詞:班主任;教學管理;小學教育
學校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建立者,是學校領導開展工作的得力助手,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骨干力量。正如大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所說的:“即使是最好的兒童,如果生活在組織不好的集體里,也會很快變成一群小野獸。”由此可見,一個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班集體的發展,也影響著班級孩子的成長,那么,如何做一名合格且優秀的小學班主任?我認為,應遵循以下“四字方針”:
一、“雞”字方針
作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必須有“聞雞起舞”的勤奮,即勤看、勤想、勤說、勤做。新接手的班級,基本上都得經歷三部曲;
1.“事必躬親”
教師這一職業不同于普通行業,他的工作對象是人,育人可不是生產機器,要想使學生信服于你,初與學生打交道時,就要“事必躬親”,教師的一舉一動通常都是學生的目標和榜樣,萬事都要想在前,做在前,與孩子在一起勞動,在勞動中交流,在交流中信服,在信服中影響,遠比生硬的說教要有效得多,只有你在孩子心中的威望樹立起來,才談得上“親其師,信其道”。
2.“團隊效應”
終究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班級的工作又是如此紛繁復雜,“事必躬親”必將導致顧此失彼,為了使班級的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就必須有人幫你分擔繁雜的工作,這就需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班干部隊伍,使班主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班干部不是自然就有的,也不是“天降將才”,需要班主任“慧眼識珠”“伯樂相馬”,勤觀察,多引導。
3.“以點帶面”
一個個優秀的班干部訓練出來了,再實行“班干部輪流制”,將更多的孩子拉入這個隊伍之中,這樣的班級何愁不優秀呢?
二、“及”字方針
小學生的自律能力很差,這就要求班主任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及時疏導,防患于未然。這主要表現在:
1.學習上及時輔導
一個班級健康向上的班風取決于班級中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班級中的學習氛圍濃了,健康向上的班集體也就形成了。對學生的學習輔導要及時,發現孩子在學習上有困難時,一定要及時、耐心地講解,可以采用教師講、小組幫、同桌學的方式,發動孩子的力量,讓孩子們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獲得力量的源泉。
2.思想上及時溝通
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個體,每時每刻都會生出這樣或那樣的新奇想法,作為班主任,就要做一個開渠之人,及時溝通,正解疏導。溝通是一門藝術,選對了時間、選對了話題、選對了方式的溝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一些學生比較敏感的話題,可以采用“日記回復”的方式;對于一些“問題孩子”,漠視他的“毛病”,忽視他的“缺點”,表揚他的進步,放大他的優點;對于一些在家庭矛盾中猶豫彷徨的孩子,與家長的一席促膝長談,即可撥開云霧見太陽。
三、“擠”字方針
學生每天在校時間是有限的,班主任沒有特定的、充裕的時間去做自己計劃的工作,這些工作要想得以順利地完成,就必須要擠時間、搶時機。
1.與科任教師的配合
班主任只靠個人的力量來完成對學生的全部教育任務是不可能的,還必須依賴其他科任教師。可以利用課間時間向科任教師詢問課堂紀律情況;可以熱情邀請科任教師參加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以此相互了解;可以利用教師節、感恩節等特殊節日,組織學生為科任教師送賀卡,以此增進師生感情;利用班會時間,教育學生尊敬科任教師,以此樹立教師威信。
2.與家長的有效溝通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班主任要想開展好工作,就必須取得家長的配合,有效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方法、時機尤其重要。要取得家長的信任,讓家長感受到你的真誠,把家長當作真正的朋友,不要平時不聯系,一有問題就找家長,把孩子所有的錯誤責任都推給家長,久而久之,家長就會厭煩,失去了家長的配合,孩子的教育就如逆水行舟。要理解家長的苦衷,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工作,與家長的有效溝通要選好時間,讓彼此都方便、都隨意、都放松,問題的解決才最有效。
四、“忌”字方針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了讓學生健康成長,班主任的言談舉止必須謹慎,以免帶來負面影響。應忌諱以下幾點:
1.忌厚此薄彼
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的,也是最渴望公平的,因此班主任在處理問題上要一視同仁,不可有所偏頗,要做孩子心中神圣的“天平”。
2.忌出爾反爾
學生最信任的老師莫過于班主任,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要言而無信,沒有原則,要做孩子心中信得過的“準繩”。
3.忌簡單粗暴
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在學生眼中應是溫文爾雅、謙和有度的, 不可語出傷人,追悔莫及,要做孩子心中文明的“天使”。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是班集體發展的源泉,是班級孩子成長的動力,只要你用愛去播種,用心去培植,用辛苦去澆灌,定會綻放出奇異之花!
參考文獻:
謝成學.如何當好班主任[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09(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