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琴
摘 要:環境與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當今世界的共識。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從小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幼兒教師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環保教育活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習環保知識,提升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環保教育;開展;策略
“環保”是一個既具體又抽象的名詞,幼兒往往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直觀感知和認識事物的。在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中首先要使幼兒懂得環境的科學內涵,并且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多種途徑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加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提升其環保能力。
一、加強環保知識的宣傳,提升幼兒的環保意識
幼兒有環保意識,才能有良好的環保行為。所以,我們從幼兒園、家庭入手,開展一系列環保宣傳活動,讓幼兒了解環保知識,引導幼兒關注環境、親近自然。
1.利用環保等傳統節日宣傳環保知識
如在“愛鳥周”我組織幼兒開展了《我是鳥專家》的探究活動,使幼兒認識到了人與動物互不侵害的關系;開展“我愛綠色”活動,收集了相關的文字和圖片,布置成主題鮮明、圖文并茂的主題墻,使幼兒了解環保行動的意義和內涵,明確自己可以做什么以及該怎么做;利用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和6月25日的“環境日”開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等內容的環境保護教育。導之以行,促進幼兒環保行為的養成。
2.深入社區宣傳環保理念
為了開闊幼兒視野,我們開展幼兒宣傳實踐教育活動。我們組成“幼兒環保宣傳隊”,開著“環保自然”車走進社區,一路宣傳環保知識,并開展為社區打掃衛生等環境保護活動。我想:這種“現身做法”及環保意識將永遠植根于幼兒心中。
3.利用“大手拉小手”活動宣傳環保知識
在環保知識的宣傳中,我們還采取“大帶小”的方式,讓中大班幼兒帶動小班幼兒一起參與宣傳活動。如在“世界水日”,大班的哥哥姐姐制作了生動形象的節約用水海報,讓小班的弟弟妹妹了解節約用水的多種方法,并帶領他們一起參與節約用水的宣傳
活動。
二、組織多樣的環保實踐活動,激發幼兒主動的環保行為
1.將環保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寓教于樂
在幼兒園開展環保教育不能單獨設科,更不能枯燥說教,要將環保教育有機地融入日常游戲活動當中,寓教于樂,讓孩子們懂得環境衛生與個人衛生對于人們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通過科學、音樂等相關活動,讓幼兒理解更豐富的環境內容。
2.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環保習慣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將環保教育融入游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例如,游戲《劃船尋寶》,這個尋寶不是找寶藏,而是去找我們班級中存在的垃圾,怎么去找呢,就用靠墊做小船,一邊劃一邊撿,看誰撿到的垃圾最多,這樣我們的教室就干凈了。相信這樣的游戲活動小朋友一定很喜歡,既達到了教育目的,又讓孩子在游戲中感受快樂。
三、開展變廢為寶活動,感受環保的無限魅力
在開展環保主題教學活動中,我確立了一系列的環保主題教學活動。如引領幼兒開展“我當環保小衛士”“設計百寶箱”“果凍盒大變身”“讓廢品美化生活”等活動,將生活中的一些廢舊物品通過改造成為有實用價值的物品,提升幼兒的環保意識與動手美化環境的能力。再如,為了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我們鼓勵幼兒搜集生活中丟棄的物品,進行創意制作活動,讓幼兒進行系列手工活動,幼兒們發揮想象,利用廢物品制作出各種精美的裝飾品或生活實用物品,他們體驗到了動手創造的快樂,也品嘗到了成功的愉悅。在變廢為寶的制作活動中,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感受環保制作魅力的同時,也逐漸變成一個“變廢為寶”的有心人。
四、重視家園共育,開展環保養成教育
1.在環保教育過程中,家長要注重檢點自身行為,要注意給孩子以身示范。家長可以通過閱讀一些環保材料,開闊環保視野,并將這些知識形成具體形象的內容,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并且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例如平日不能亂扔垃圾、不能在公共場合抽煙、維護公共秩序等,家長要首先做到,從而幫助孩子樹立環保意識,養成環保習慣。
2.家長要引領孩子走進自然,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從而激發孩子愛自然的情感,糾正不良習慣,家長可以隨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孩子熱愛動物和植物、熱愛自然環境的良好習慣。
3.父母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例如盡量不用塑料袋,購物最好用籃子,并且向孩子說這樣做的原因。引導幼兒從生活小事做起,與家長共同做一些環保小事,從小事做起,為環保盡力。鼓勵家長和孩子設計環保標志設計活動等,增強家長和孩子們的綠色環保意識。
總之,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對幼兒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提升幼兒的環保能力。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幼兒的特點展開教育,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玉琴.開展環境教育的三結合[J].新課程:下,2014(7).
[2]夏蓉.環境教育在幼兒啟蒙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2(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