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斌
?
黑龍江農業保險的困境與出路
◎胡耀斌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較差,發展農業保險是應對農業生產風險的有效手段,研究黑龍江省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探索走出困境的出路,對促進黑龍江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全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但是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差,一旦發生災害,將直接影響農民收入,進而影響全省經濟。如2013年的特大洪災,造成全省120個縣(市、區、農場分局)、543.9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2618.4萬畝,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50億元。農業保險是應對農業生產風險的有效手段,讓農民在遭遇自然災害后,有能力迅速恢復生產。但我國的農業保險發展曲折,目前仍存在困境,以黑龍江省為例,分析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與出路,對保障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農業保險自1982年恢復至今30多年,歷經快速發展-低迷-恢復的階段。2004年中國保監會在9個省區市啟動農業保險試點,此后多年,中央均在1號文件提出加大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力度,并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參與。
2012年國務院頒布的《農業保險條例》規定:“本條例所稱農業保險,是指保險公司根據農業保險合同,對被保險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因保險標的遭受約定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或者疾病等事故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本條例所稱農業,是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產業。”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按農業種類可分為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按危害性質可分為自然災害損失保險、病蟲害損失保險、疾病死亡保險、意外事故損失保險;按保險責任范圍可分為基本責任險、綜合責任險和一切險。
黑龍江省在2004年被列為農業保險試點,因黑龍江種植業較養殖業比重大,參保率也較高。在國務院頒布《農業保險條例》后,黑龍江省制定了《關于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若干意見》。2013年,黑龍江省發生特大洪災,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得到及時賠付,農民的參保意愿大幅提升,全省種植業保險承保面積突破1億畝。2015年省財政廳印發《關于我省中央財政保費補貼型種植業保險條款擬定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導保險費率降幅近25%,預計減少農戶保費支出2.92億元,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
目前黑龍江對農業地區的管理分為地方和農墾兩個系統,黑龍江農墾是我國最大的國有農場群,耕地面積3600多萬畝,全部參加了農業保險中的種植業保險,但墾區外的地方農業區域保險覆蓋率僅40%~50%。對地方和農墾系統,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種類、保費和賠款都不同,政府給予的政策性補貼也不同。

雖然黑龍江省近年來積極推進農業保險,但農業保險的發展仍面臨著困境。
地方財政補貼資金困難。根據規定,地方財政需要補貼農業保險20%的保費,但黑龍江經濟落后,財政資金短缺,貧困地區的保費補貼資金很難落實。
管理兩條線影響地方投保熱情。目前農墾和地方兩個系統的中央補貼實行兩個標準,墾區內中央補65%,墾區外中央補40%,墾區內保額最低檔也是地方保額的2.6倍多。2013年洪災中墾區內賠款高于地方2倍多。管理上的兩條線,造成相鄰地區執行不同標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投保熱情。
保險公司積極性不高。農業保險的高風險導致高賠付,且農村地區交通不便,保險標的分散,加之農業災害本身具有復雜性,保險經營成本較高。保險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對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不高。如果沒有政策支持,農業保險很難市場化推進。
農民與保險公司意愿之間存在差異。農業保險的高風險和高成本,導致高費率,黑龍江農民收入較低且不穩定,對農業保險的認識也不足。存在“按商業化標準繳費農民買不起,按農民買得起的標準收費保險公司又賠不起”的困局。此外農戶和保險公司在參保土地方面的意愿也存在差異,比如農戶只愿投保地級差的土地,不愿投保地級好的土地,而農民想投保的土地保險公司卻不愿意接保。
理賠存在難度和爭議。黑龍江農業地區面積廣大、地域復雜,受災損失核實情況存在難度,保險公司和農戶對賠償額度的認定也容易產生爭議。
政府加大支持和管理力度。農業保險涉及基礎產業經濟,政府對農業保險的管理應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務性質,政府應加大力度,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一是政府要研究分析黑龍江省與中央、地方、保險公司、農戶等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探索多種形式經營來促進發展農業保險。二是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促進農業保險業的規范化、制度化,健康發展。三是要結合實際,逐步建立適應黑龍江省情的農業保險體系和長效發展機制。四是政策上提供更多支持,多渠道籌措落實補貼資金,充分調動保險公司和農戶的積極性。五是要加強宣傳,促進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認識,化解矛盾糾紛,提高參保率和覆蓋范圍。
探索新型保險模式。一是創新參保模式。如建立“保險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即農戶掛靠龍頭企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民共同承擔風險,利益共享。二是創新保險品種。拓寬保險業務范圍,比如設計針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保鮮、運輸銷售等環節以及綜合業務方面的保險品種。三是創新營銷方式。保險公司可以利用多種渠道發展農村保險業務,結合各地實際,嘗試多險種合并或捆綁銷售,降低成本,提高參保率。
發揮金融機構作用。探索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農業保險公司與金融機構之間、農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方式。通過金融機構的參與,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緩解地方財政壓力,落實農業資金投入。通過發展農業信貸,拓寬發展農業保險的渠道,增強保險公司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保險公司積極性,同時增強農民的投保能力。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鐵力市農村合作經濟管理站 )